登录 | 注册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共建民族团结校园

来源:河口县创建办
发布日期:2021-10-14
浏览次数:

  河口县民族中学坐落于南溪镇,是河口县唯一的民族中学。学校由两所农场中学和原民族中学合并而成,大多数学生来自边境一线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5.5%。

  一直以来,该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加强交往交流交融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使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美丽绽放。2020年,学校被评为“全县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红河州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强化党的领导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促进教育事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面融合,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坚决扛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责任,成立由局长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主抓创建活动落实工作,形成分类指导、分层创建、分级管理的工作格局。二是压实压紧责任。对照创建测评指标,制定《河口民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规划》《河口民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统筹开展,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纳入学校党支部、领导班子及教职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创建工作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到位、责任落实,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全校教职工78人,少数民族教师22人,占总数的28.8%。涌现出云南省乡村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余晓玲、红河州乡村从教15年以上优秀教师邓美君等一批优秀教师及优秀班主任,展现了广大教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立德树人的精神。

  

   

  广泛宣传教育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师生中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引导青少年牢记自己是中华民族。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我是中华民族”等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纳入学校党支部、学校班子学习重要内容,纳入教职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纳入班级教育教学,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等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师生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受到深刻教育。三是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载体和方式。牢牢把握宣传教育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积极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动态宣传。利用校园广播、口岸教体公众号、电视专题教育栏目,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故事”。在校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教育基地、民族文化长廊等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宣传牌、宣传展板,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制作手绘、墙报500余份(期),向广大师生、家长发放《民族团结宣传手册》《民族法律法规手册》、民族宣传折页及宣传单等宣传材料8000余份,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报刊有文章、网络有信息,创建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入脑入心,学校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丰富实践载体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以校本课程为平台,设置民族教育课,排入总课表,围绕“一个理想”“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人人”“五个认同”创建内容,开展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的“六个一”活动。编创中华文化舞蹈24支,挖掘校园民族故事5个,创作民族歌曲10余首、民族风情画500余幅。通过班队会、大队会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竞赛、讲各民族英雄故事,增进团结友爱民族情。利用美术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教授刻纸艺术、民族刺绣艺术,把所见、所闻、所感的人物、景物做成刻纸、刺绣、绘画等作品200余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青少年心中扎根,通过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更加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