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书记胡涛上党课
党员如何管,关键在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一致以来是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村小组党支部、村党总支是农民党员的“家”,家庭环境如何,家长管理水平高低都直接影响和决定这个家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全村共有党组织6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5个,党员62名,少数民族党员62名,占党员总数的100%。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参与到村党组织生活全过程中来,主持或参与“三会一课”和“两学一做”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同党员直接接触、面对面交流,增进工作队同党员的交流,便于对村党组织生活的指导和强化,提升学习能力和水品,保证学习质量。
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坚持到每个支部指导学习,对执行力不强、组织学习生活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的党支部进行监督、问责。特别是对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定期进行谈心谈话,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永葆党员本色,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坚持一个声音”

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入户调查
人心齐,泰山移。驻村扶贫工作不能蛮干,更不是单干,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单凭短短驻村几年的工作队要化解“三尺冰冻”,就是纸上谈兵。因此,驻村帮扶就必须要用好、用实村“三委”这个载体。石板寨村驻村工作队在驻村以来,同村“三委”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都保持着一种“默契”。“互相支持不拆台”“有事大家商量共同决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石板寨工作队与村“三委”的真实写照。作为工作队长,工作队管理权限的工作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始终同村“三委”商议,向村党总支书记告知;村委会日常工作决策,也始终邀请工作队参与,向第一书记报告。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两支队伍逐渐形成攻坚合力,始终坚持一个声音。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走村入户开展扶贫工作中,工作队员、村干部历来都并肩作战。石板寨是典型的民族村寨,部分群众语言不同,跟工作队员存在交流障碍,这时,国家政策的宣传落实就靠当“翻译官”的村干部。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工作作风实不实,团队战斗力强不强,取决于每一个队员、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与否和组织领导是否到位的问题。石板寨工作队在同村干部融合中,充分考虑各自优势,合力调配工作任务,让每一个队员、村干部都能找到自己的关键位置,发挥重要作用,达到最佳效果。
“打造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定期研究工作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石板寨工作队在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中,除了为贫困群众“跑腿”“办事”外,还坚持对村“三委”干部进行“培训”、教育,促进村干部基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特别是对村干部廉洁教育和纪律意识的强化。驻村以来,工作队通过建立石板寨村驻村扶贫微信群,给村组干部、工作队员开设微“课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作业余时间,通过转载优秀案例、先进经验以及通报问责的反面“教材”,让大家在学习教育中,有思路、有参考、有教训,既能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又时时刻刻警钟长鸣、震慑常在。
驻村帮扶,关键要体现在“帮”字上。无论是对贫困群众家事,还是村委会的公事,石板寨工作队都坚持只做“参谋员”,不做“司令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村委会的主人翁地位,绝不越俎代庖,时刻摆正自己位置,当好宣传员、调查员、办事员、调解员、监督员、督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明确工作权限,工作队从不大包大揽,针对每一项具体工作,按照文件上要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划分,进行任务分解。比如,要求村委会具体负责、工作队参与的工作,绝不“代劳”,而是在参与中提供集中指导和大力帮助。
抓好“关键少数”。帮扶工作能不能顺利推进,农村治理有没有效果,关键还在村级“一把手”,石板寨工作队秉持对村党总支书记基层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全面指导,帮助其下载学习党建、致富APP,指导信息化办公业务,强化思想先进性,让党总支书记带领班子逐渐成为石板寨村永不离开的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