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精准帮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圆梦

来源:中国红河网
发布日期:2017-09-05
浏览次数:
  
  
 

  达岭地异地搬迁安置点 

 

  黄作勇家的老房子 

  “一分钱不用出就能住新房子,对于以前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河口县桥头乡岩头小组村民黄作勇高兴地说。

  黄作勇家是桥头乡2017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地搬迁脱贫一批”政策实施后,他家一家6口从岩头小组搬迁到达岭地异地搬迁安置点。

  “党的扶持政策好,不然的话我这辈子可能都没能力盖新房。”黄作勇满怀感激地说,现在的新房宽敞明亮,干净卫生,相比之前好住多了。

  黄作勇家土坯搭篱笆的老房子在岩头小组,处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进去之后,大概五分钟后才能看清他家中的部分摆设,老房子没有窗户,所有的光线只能从一道破旧不堪的大门那里射进来,家中还有部分破损不堪的旧家具。阴暗、潮湿的三间泥瓦篱笆房就是黄作勇一大家子三代人曾经的住所,虽然说是三间,但只能算一个大的通间,因为整个房子只有外墙,里面没有隔墙,中间有大门的是黄作勇家,旁边的两间分别是黄作勇的弟弟家和他父母的家,黢黑中还隐约看得见曾经生活用的灶台、木凳。

  黄作勇今年才46岁,但他额头上的皱纹比同龄人多得多,白发也比同龄人多。岁月的打磨使得他皮肤黝黑、手上长满老茧,但待人接物处处周到,说起农活农技来也头头是道。这样一个“口有一张,手有一双。”能吃苦、有想法、有闯劲的中年男人却始终斗不过贫困。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贫困仍旧像一个恶魔一样困扰着他和他的家庭。

  探寻黄作勇致贫的原因时得知,地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岩头小组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常年来,居住于此的村民都只能靠种点稻谷、玉米和养点猪、牛来维持生计,生产生活困难。早些年,黄作勇也想过外出打工多挣点钱,但他七十多岁的父母体弱多病、生活困难,三个儿子都还要上学。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现状让他根本走不远,也走不了,只能发奋种庄稼、干农活,但这个根基弱、压力重的6口之家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一家老小的生计和家中的内内外外全都要他一手操持,种种困难使他难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然而,正当黄作勇努力奋斗又苦苦煎熬的时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角将他的脱贫梦想点亮,“异地搬迁脱贫一批”政策的实施让他实现了安居梦。

  产业发展方面,桥头乡老街子扶贫工作按照实际,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原则,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国家扶贫政策支持,结合河口农业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和《桥头乡脱贫攻坚“发展产业脱贫一批”项目实施方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打造“橘柚之乡”目标把产业做实、做强。同时,充分利用低中高海拔农业产业带,通过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村组干部带动致富等措施,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

  随着“产业脱贫一批”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黄作勇脱贫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政府帮扶我2头母猪,现在已经卖了2窝。在政府的帮扶下,我种了3亩红心柚、3亩李子,还在包谷地里套种了270棵美国山核桃,今年脱贫不是问题。”黄作勇说。

  政府的扶持帮黄作勇圆了脱贫梦,同时,通过异地搬迁政策和产业帮扶政策的实施,更多像黄作勇一样的村民搬进了新家,“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的梦想照亮了老街子这个边境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