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中越边境线上的特色民居
在中越边境南溪河畔,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委会八条半村民小组被称为“国门一村”。如今,村里家家户户住的是两层的连体别墅,村民喝上了自来水,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化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砖瓦房都没几间,村民们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都困难的村庄发生如此巨大的嬗变呢?“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建引领修水利、兴产业、重建家园等带来的福祉。”站在自家的二层楼房前,村民小组长、县级致富带头人林贵生告诉记者。
2011年,河口县河口镇党委、政府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配强村“两委”班子,集县、镇财力,调动全体党员及村民投工投劳,在村子后山建成了一个储水达100多立方米的水窖,自此,村民们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饮水难题。“这才是‘党建+脱贫’双推进的第一步。”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张庭红说,“正因为有了水,我才成功试种了大棚西瓜。”
在八条半村所有村民心中,是在各级党组织的帮扶下,于2013年5月建成的股份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让处于贫困线上的村民们一举脱贫致富。“当年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了规模达500多头的养猪场,当年销售额就达30余万元。”
林贵生从当年的村级养猪带头人到如今的县级带头人,成功带动了17户村民通过养猪致富。问起养猪模式,林贵生告诉记者,大部分村民以自家生猪入股或以现金(5000元至5万元不等)入股,年年分红。去年,村民分红金额就达利润的15%。集中养猪不仅解决了人畜混居的问题,还让村民有了属于自己的、较稳定的致富产业。
看着30户、并列两排的别墅,村民永远铭记“2014”这个数字。城郊村党总支书记林贵东介绍,通过前期建水窖、建集体养猪场以及党员带头示范,迅速点燃了村民的“造血”激情。到2014年,大部分村民都有了积蓄,并开始建设新家园。也正在此时,上级制定了建设“美好家园”帮扶政策。建成了如今集宜居、观光旅游为一体的30幢样板民居。“对于村民来说,从空心砖、石棉瓦房一举搬进两层楼房,幸福感、归属感倍增。”林贵东说。
通过系列惠民政策及改革红利,八条半村已经成为州内发展前沿的示范村、与越南一河相融的国门党建典型村。如今,该村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仍在努力打造边疆党建样板、创建州级党建示范点。林贵东介绍,八条半村将着力实施“一站集中办公+一本便民手册”,拓宽服务渠道,通过“产业协会领富+致富先锋带富”,进一步搞活“围城经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该村民小组力争实现经济总收入33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以上,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