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2-03268
-
发布机构河口瑶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2-11-22
-
时效性有效
多措并举促发展 后续扶持谱新篇
——河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主要做法
一、易地扶贫搬迁与“守土固边”相结合
河口与越南老街省老街市隔南溪河、红河相望,国境线长193公里。受1979年战争影响,河口边境一线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是云南省守土固边任务的重要地区,也是脱贫攻坚战的一块硬骨头。为极大的解决和改善生活在边境一线的贫困人口住房问题,河口县“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6个边境一线集中安置区,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5户933人。
河口县自觉坚持边境一线“守”与“建”综合发力,把“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统一,为迁入边境一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障安全稳固住房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边民互市贸易,让一部分有经营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自主创业脱贫,扩展收入渠道,让农户既易家安居又立业致富,进一步增强边境一线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更好地促进了边疆稳定与和谐。一是瑶山乡水槽村五道河集中安置区安置房一楼均留为商铺,提供给搬迁群众生产经营,带动一部分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并结合“四位一体”项目,搭建创业致富平台,建有五道河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冷库等,并整体对外出租用于开展电商经营,每年为水槽村和五道河小组集体经济创收23万元。市场辐射带动瑶山乡、莲花滩乡、河口镇和金平县马鞍底乡的农产品交易,成为了区域性的农产品销售集散中心,带动了周边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卡口岸集中安置区和中寨村纸厂口岸集中安置区结合自身发展条件,依托安置区地理位置(2个安置区位于省级通道,原为省级口岸,2016年前后调整为省级通道),投入约2000万元,重新重点打造交易市场,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开设了边民互市点,为桥头乡农产品出口提供“绿色通道”,增加农户的收入。同时,边民互贸频繁的交易,将为搬迁群众带来就近务工机会,为不能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创造了增收条件(目前因疫情原因暂停通行)。对于有条件创业,鼓励其进行创业,并给予政策支持,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带动其他搬迁群众增收。三是对搬迁户原有的传统种养殖进行扶持,为有养殖需求的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卡口岸集中安置区、桥头乡中寨村纸厂口岸集中安置区、桥头乡老街子村达岭地集中安置区、瑶山乡牛塘村礁包新寨集中安置区、瑶山乡水槽村五道河集中安置区等5个边境一线安置的集中安置区建设养殖区,共计新建圈舍365间,项目总投资约541万元,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养殖业,拓展搬迁群众收入渠道。
二、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河口县积极引导和鼓励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进城安置,将城镇化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结合起来,把不具备就地解决温饱和住房问题的贫困人口搬迁到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城镇进行安置。共组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9户955人进行城镇安置,其中45户177人进县城安置,204户778人进集镇安置。
按照“稳得住”工作方案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对进城安置的农户保留原居住地林权、承包地,在户口政策上不设关卡,入迁农户可保留原籍,也可随安置办理转户手续,依托就近就地资源和教育、医疗扶持政策,保障农户在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就业等社会方面待遇。做好物业管理服务,南溪镇南溪村大南溪片区集中安置区和河口镇槟榔社区县城集中安置区2个城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已经聘请了物业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已组织成立业主委员会、党组织、楼栋长等管理机构共同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就业扶持,通过相关部门开展家居清洁、家政服务员、肉猪饲养、畜禽疾病防控、焊工、农家菜烹饪、农作物植保员、中式烹调师、面点熟制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并通过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设置等工作,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易地扶贫搬迁与“送政策、访群众”相结合
为确保“送政策、访群众”走访调研工作落到实处,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乡镇组织开展走访调研,实地察看搬迁群众就业、后续产业、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等方面情况,全面了解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把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截至2022年11月,开展了6次“送政策、访群众”工作,累计走访调研安置区23个,协调解决问题和建议10个。
通过走访调研,结合“以奖代补”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组织各乡镇积极申报安置区奖补资金,用于安置区就业、产业发展;组织乡镇包装谋划易地搬迁安置区补齐短板项目14个,涉及资金1282万元,正在争取2022年省预算内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投资资金;组织乡镇谋划“以工代赈”项目3个,涉及资金1071万元,目前已报省州审核争取中央“以工代赈”资金。力争做到帮扶措施落实、消除过程扎实、成果巩固坚实,逐步解决安置区后续发展难题。
四、易地扶贫搬迁与后续管理相结合
党建扶贫“双推进”,组建基层自治组织。在各集中安置区建设党员活动室25个,建立基层党组织25个,加强支部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基层自治组织,按照行政区划分、安置区人口规模和管理需要,依法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和纳入迁入地管理,实行自治管理,25个集中安置区均制定了村规民约,用制度规范约束言行,用道德标尺涵养文明。选举26名楼长片长,共同监督管理社区。
广泛动员群众,重点开展安置区环境卫生整治、家庭卫生、爱护公共环境等活动,引导帮助收家治家,让搬迁农户摒除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营造爱护环境、文明礼让、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