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hkxrmzf/2024-00090
-
发布机构河口县人民政府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9-06-19
-
时效性有效
河口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项目规划(2016年—2020年)
前 言
易地扶贫开发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综合性扶贫工程。河口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热区、贫困、旧战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通过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群众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石山区、森林边缘、边境线,资源匮乏、灾害频繁、交通闭塞、人均耕地不足,基本丧失生存发展条件的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的“直过区”,边境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群众人民群众只有通过国家的扶持,实施易地扶贫开发项目才能实现搬迁村寨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能上学、有病能就医,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为巩固温饱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最终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搬迁项目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结合河口县农村的实际,编制本规划。
编制依据
1.(发改地区〔2014〕217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红发改地区〔2015〕274号)《关于编制红河州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实施规划的通知》。
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
一、项目实施情况
河口县“十二五”期间的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及省州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共河口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的契机,结合县情,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带领全县涉及易地搬迁扶贫开发的各族人民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努力,全县的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易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至2014年累计投入资金2249.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480万元,整合部门及群众自筹资金1769.2万元。在全县4个易地搬迁点212户931人,建成搬迁安居房212间;村间道路硬化6800平方米,架设通电线路11公里,架设人畜饮水管道17公里,水池7个,280立方;新建活动场地900平方米,活动室3间270平方米,公厕6间180平方米;科学养猪404头,香蕉产业450亩。
2011年至2013年圆满完成了134户631人的易地搬迁扶贫开发任务。2014年易地搬迁78户300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当中,预计于2015年10月份左右全面完成项目建设。搬迁贫困群众实现了“搬迁出、稳得住、能脱贫、有发展”的目标,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更加夯实,加快了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实施成效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仅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而且具有促进生态恢复和加速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是一项集社会、生态、脱贫为一体的惠民工程。搬迁后村庄的变迁,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通过搬迁,原来居住在偏僻山区的贫困群众搬到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为搬迁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搬迁群众的致富能力显著提高。
(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搬迁之前,大多数搬迁群众居住在干旱缺水、地质灾害区、偏远贫穷、交通不便的地方,且居住条件简陋,孩子上学和群众就医困难。搬迁之后,搬迁群众不仅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而且彻底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讯设施、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也有了很大改观。
(三)生存环境根本改变
我县迁出区大多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严重和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偏远山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群众摆脱了传统的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减轻了迁出区的生态压力,实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能力显著提高。
(四)公共设施得到加强
新建村公共基础设施,在搬迁地新建设至少1块活动场地或1间活动室,进一步增强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呈现出干部群众一条心,团结和谐谋发展的喜人景象。同时,为“美丽家园”建设活动计划注入力量,增强了建设的信心。
(五)脱贫信心不断增强
易地扶贫搬迁村庄变迁改变了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硬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软环境的建设。群众的精神面貌得以焕发,原来安于贫困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依靠党的好政策支撑的脱贫愿望和致富信心。
三、经验做法
(一)选准对象,统筹择点,科学规划。
根据境内海拔气候、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等各种资源状况和人口分布状况,在项目实施前认真分析需要与可能、给予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并充分考虑后续发展问题,认真选定安置点。按照“基本能满足安置点农户生产生活必备条件”为原则,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为目标,做好项目统筹规划,做到规划先行,保证项目科学有序建设。
(二)坚持政府引导,发扬自力更生、生产自救。
农户自愿是后续发展的保证,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的有力措施。因此,河口县在长期的易地扶贫项目开发中,一贯坚持好政府引导, 发挥农户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建设原则。政府引导主要是:一协调和组织指挥好项目建设工作,引导项目按预期规划推进;二帮助移民论证落实安置点,并规划整村建设布局(如移民安居、村内道路、活动室、活动广场、卫生公厕等系统规划);三给予适当投入,保证安置点三通一平,帮助农户解决部分建房安居、产业培植资金。
(三)健全机制,强化领导。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分管扶贫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发展改革局、扶贫办、土地局、农业局、财政局、交通局、城建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河口县易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开发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并对整项工程建设进行领导和监督。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扶贫开发办公室项目科,制定开发项目的总体规划,管理办法;承担具体管理和监督职能,协调和处理日常事务;积极筹措并管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乡镇向县领导小组及省、州主管部门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安排的其它工作。各项目实施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抓好移民组织发动、项目物资统购统分、工程建设、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等有关各项工作。全面推行县乡两级连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形成责任明晰,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责任的工作格局,有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四)以责定岗,狠抓落实,推进项目建设。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责任分工,县乡两办抓好落实。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上下协调服务、项目监管、总结经验等各项工作;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组织移民、项目建设、物资统购统供、移民安全生产等有关具体事务。
(五)统筹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力度。
针对所选定移民基础差、底子薄、自救能力弱,上级对项目补助标准不高,共需矛盾突出的实际困难,在县级财政困乏的情况下,首先满足移民安居建房和产业培植资金,其余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缺口资金,采取扶贫整村推进整合一点、领导小组成员部门整合一点、群众投工献料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共同完成村内修路、活动场所、公厕建设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保移民村群众能基本满足生产生活必备的条件。
(六)强化项目及资金管理。
一是县政府与项目乡镇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项目列为行政效能监察内容,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层层抓落实;二是建立扶贫项目公开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项目开发。在项目建设前,将项目的申报论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年限、受益人数等在项目村进行公告、公示,把项目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交给贫困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三是与项目建设单位鉴定目标责任书、廉政合同, 明确项目建设任务目标,建设质量,资金投入,全面落实资金投入机制和资金整合机制,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四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按进度报账制,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拖欠、挤占和改变资金用途,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强化项目监督,坚持项目资金审计、监察制度,严格执行上级监督、审计监察监督、部门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五道防线,提高工程质量。严格实行项目验收制,搞好项目效益监测,发挥项目长期效益,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抓好项目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证项目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到有据可依,有根可查。
(七)几点经验
通过易地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一是选准对象,群众自愿是做好项目的前提;二是统筹择点,科学规划是做好项目的基础;三是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是做好项目的保障;四是统筹资源,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是做好项目的有力措施。
第二章 面临形势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扶贫工作仍然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难点、最突出的重点之一。特别是部分村寨由于贫困与经济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互相交织、互为因果,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地区,就地扶贫难以实现脱贫致富,迫切需要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二、机遇和有利条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易地扶贫搬迁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新时期发展的新思路新政策,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
三、挑战和不利因素
至2014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3602户13266人,部分贫困户还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长期难以改善,也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恶劣环境之中,必须实施易地扶贫才能解决温饱。农村贫困状况令人担忧,此局面如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然使边疆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拉越大,影响到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居住地分散、海拔高,是我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地的最大特点,农村人口中的近99%(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居住、耕作于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耕地多为陡坡地,水、土、肥流失严重。交通运输条件差,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部分村小组的人畜饮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支柱财源不稳定,财政增收困难,收、支差额巨大,自给率低,各项建设资金全靠上级补助,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修复资金匮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靠天吃饭的状况突出。
3、受战争影响,经济建设起步较晚。漫长的国境线使桥头乡、瑶山乡、南溪镇、河口镇不同程度地越南接壤,五十年代援越抗法、六十年代援越抗美、七十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八十年代中越军事对峙,不间断的四十余年的战争,使河口始终处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之下及封闭的战争环境中,边境沿线群众缺乏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思想观念、思想意识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制约。直到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河口摆脱战争阴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边境乡镇群众才得以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中安心发展生产。
4、劳动者观念落后,科技普及、推广困难。高低起伏的群山、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阻碍了种种信息的传入,根深缔固的
小农意识影响了劳动者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加大了农村科技普及推广难度。耕地复种指数低,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含量低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6、部分贫困农民贫困程度较深,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摆脱贫困。人口的自然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恶劣的自然条件、贫瘠的耕地、粗放的耕作生产方式使部分农民常年辛勤劳作而收入甚微,缺乏必要的生产流动资金购买农资,难以维持扩大再生产,摆脱贫困可谓难上加难。
第三章 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易地扶贫搬迁要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的需求,以“十三五”总体规划为指引,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统筹,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村庄布局调整相衔接,与美丽乡村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统一规划,完善政策,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把安置点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易地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我县大部分贫困农民居住于山区、林区,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生态恶化,农业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在实施易地扶贫中,将逐步把保护区、林区的贫困农民迁出,把易地扶贫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相结合,恢复生态,努力实现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2、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过程中,将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政府积极引导,把切实解决搬迁农民的温饱,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统筹考虑、政策配套的原则。为保证搬迁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将把搬迁与人口、资源
的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改土、治水、架电、修路等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保障措施,让搬迁农民在易地搬迁后一定时期内能休养生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便搬迁农民能通过易地搬迁后能安心发展生产,尽快解决温饱逐步摆脱贫困。
4、坚持先开发后搬迁的原则。为使易地搬迁农民能保持生产、生活的稳定、连续,在易地扶贫中将始终坚持先开发,后搬迁或搬迁与开发同时并举,使搬迁农户不因易地搬迁而影响生产、生活,确保安置农民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5、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资金帮助下,动员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变自己的贫穷落后面貌。
6、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易地扶贫工作中,坚持就地安置为主,跨乡安置为辅,根据各乡实际,合理确定搬迁安置形式和安置方案,不搞“一刀切”。
7、先易后难,引导与示范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易搬迁时,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与典型示范作用,通过部分搬迁农民的脱贫致富引导其他群众的积极参与确保易地扶贫的扎实有效。
三、主要目标
按项目规划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完成598户2402人的搬迁任务,实现项目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四章 搬迁对象及区域分布
一、搬迁对象
主要围绕精准扶贫确定的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体作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重点,对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及生态环境恶劣的农村贫困人口优先考虑。“十三五”期间主要搬迁和安置涉及5个乡镇10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598户2402人。
二、搬迁原因
在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下,广大生活于山区的农民世代过着贫寒的生活,迷惘地望着山外的世界,盼望着能找到一条帮助其解决温饱,彻底摆脱贫困的道路。部分农民终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大山,搬迁到离公路较近的河谷、半山区居住,发展种、养殖业、从事热区资源开发,走过艰难的创业之路,这部分人成了党的富民政策下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生活条件日渐改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慢慢地带动了还居住于山区的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他们终于认识到:走出封闭的大山,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居住,减轻恶劣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压力,多种经营并举,才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究其原因有:
1、人地矛盾突出。坡度在25度以下的基本农田人均不足0.3亩,无可供开垦利用的宜农土地资源,通过农田改造、水利建设也难以就地解决温饱。
2、气候环境恶劣。海拔高于2500米,无霜期不足100天,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高寨冷凉山区。
3、石漠化程度高。干旱缺水,石漠化程度达30%以上地区。
4、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解决通路、通电、通电话、人畜饮水问题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居住分散。
5、自然灾害严重。因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丧失生产生活条件,而其它渠道难以得到补助资金。
三、区域分布
一是安置点须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光、热、水等自然条件较好,宜于发展农业生产,无安全隐患,环境容量许可的地点;选择土地资源较富裕,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完善的村。
二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即在易地扶贫开发项目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标准内能完成建设任务,并且依托周围村社已建学校、卫生室,可就近解决就学、就医问题的地点。
三是可开发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周边环境有利于改变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农户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耕作方式,搬迁农户通过艰苦创业,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脱贫”的目标。
第五章 搬迁与安置方式
一、搬迁方式
以乡内搬迁为主,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聚居区(村、村民组、自然村寨)为单元实施整体搬迁418户1571人,部分搬迁180户831人。
二、安置区选择
河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实施规划涉及安置点14个,安置区选择条件是在交通、水土资源情况较好,以及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较为完善,且尽可能实现集中安置的地区进行选择,便于项目建设和后续发展,符合综合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城镇化发展要求。
三、安置方式
结合村庄规划,因地制宜,按照插花安置、依托中心村安置、就地就近安置等进行分类,在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能满足安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有条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地方,采取集中安置14个598户2402人,其中,新建移民村9个418户1571人;其他类型安置5个180户831人。
第六章 年度搬迁计划和主要建设任务
一、年度搬迁计划
河口县易地搬迁“十三五”(2016—2020年)5年间,计划搬迁598户2402人,投入资金12625.07万元,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规划实施为:2016年计划搬迁3个自然村,搬迁129户52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2户177人;2017年计划搬迁3个自然村,123户53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1户290人;2018年计划搬迁3个自然村,145户57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5户330人;2019年计划搬迁3个自然村,132户51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8户179人;2020年计划搬迁2个自然村,69户25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3户103人。
二、主要建设任务
(一)住房建设
规划建设598套砖混结构安居房,总建筑面积52238.8平方米,户均87.36平方米,住房附属设施14100平方米,征地202.878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农田建设(含农田水利设施):新开垦基本农田(含农田水利设施)1050亩,改造基本农田1300亩。
2、人畜饮水建设:新建水池21个1230立方米,架设饮水管网(主管道、分管道)69.8千米。
3、道路建设:新建通村公路和改扩建公路27.68公里,村内道路硬化(含排水管道及排水沟)31.9公里。
4、通电工程建设:架设10千伏线路20.5千米,380伏或220伏线路4.5千米,变压器9台。
5、垃圾收集设施建设:为优化安置区环境,实现垃圾定点收集,新建垃圾池39个343立方米。
(三)公共服务设施
1、卫生室建设:根据安置区实际情况和需要,新建或改建卫生室140平方米。
2、活动场所建设:规划科技、文化室1460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所5520平方米。
3、公共厕所建设:新建公共厕所14间395平方米。
4、太阳能路灯建设:新建太阳能路灯172盏。
5、广播电视建设:安装户户通卫星地面接收器及架通闭路电视284台。
(四)产业开发及劳动力转移培训
1、种植业: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砂仁、菊花、红心柚等产业)4825亩。
2、畜牧业:养殖场、养殖小区、棚圈地等基础设施7206平方米。
3、集贸市场:建设集贸市场1个2亩。
4、就业培训:举办就业培训班对项目区搬迁群众进行培训1090人次。
(五)生态环境建设
把世代居住于自然保护区、林区的人员迁出后,可有效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和扩大,增加退耕还林面积和天然林保护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生态恶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同时,生态工程建设,还将大大降低搬迁项目区群众乱砍滥伐宝贵森林资源。我县“十三五”期间对迁出区土地复垦、开垦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严重沙化耕地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未纳入规划。
第七章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及资金总需求
(一)住房建设,预计投入资金8047.14万元。
按照平均1262.51元/平方米计算,598总建筑面积52238.8平方米,预计投资6595.2万元;住房附属设施14100平方米,预计投资779.2万元;征地202.878亩,预计投资672.74万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入资金2908.48万元。
1、新开垦基本农田1050亩(含农田水利设施),亩均3000元/亩,预计投资315万元;改造基本农田1300亩,亩均2000元/亩,预计投资260万元。
2、新建水池21个1230立方米,预计投资135万元;架设饮水管网(主管道、分管道)69.8千米,预计投资300万元。
3、新建通村公路和改扩建公路27.68公里,预计投资681.9万元;村内道路硬化(含排水管道及排水沟)31.9公里,预计投资937.1万元。
4、架设10千伏线路20.5千米,380伏或220伏线路4.5千米,变压器9台,预计投资260万元。
5、按照5000元/个计算,新建垃圾池39个343立方米,预计投资19.5万元。
(三)公共服务设施,预计投入资金615.51万元。
1、按照1500元/平方米计算,新(改)建卫生室面积140平方米,预计投资21万元。
2、文化室按1500元/平方米计算(含安装配套设施等),面积1460平方米,预计投资219万元;室外文化活动场所按140元/平方米计算(含安装配套设施等),面积5520平方米,预计投资77.28万元。
3、新建公共厕所395平方米,预计投资32.38万元。
4、新建太阳能路灯172盏,按照8000元/盏计算,预计投资137.6万元。
5、安装户户通卫星地面接收器及架通闭路电视284台,预计投资128.25万元。
(四)产业开发及劳动力转移培训,预计投资1053.93万元。
1、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砂仁、菊花、红心柚等产业)4825亩,预计投资740万元。
2、新建养殖场、养殖小区、棚圈地等基础设施7206平方米,预计投资249.38万元。
3、建设集贸市场1个2亩,预计投资45万元。
4、就业培训:举办就业培训班对项目区搬迁群众进行培训1090人次,预计投资19.55万元。
(五)生态环境建设
把世代居住于自然保护区、林区的人员迁出后,可有效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和扩大,增加退耕还林面积和天然林保护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生态恶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同时,生态工程建设,还将大大降低搬迁项目区群众乱砍滥伐宝贵森林资源。我县“十三五”期间对迁出区土地复垦、开垦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严重沙化耕地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未纳入规划。
经统计,河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5年内规划投入资金12625.07万元,其中:住房建设投资8047.14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08.48;公共服务建设投资615.51万元;产业发展投资1053.93万元。
二、资金来源
河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规划总投资12625.07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34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0.5万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41.2万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49.75万元,州政府配套资金672.74万元,县级政府配套资金115万元,整合中央及省其他项目资金4190.6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不含投工投劳折合资金)3600.2万元。
第八章 政策措施
一、住房政策
解决搬迁群众住房问题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和抗震设防标准,对每个安置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或农户自建住房。我办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按照6000元/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给各搬迁户建房屋,每户建设不低于60平方米,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不足情况下,大力整合部门资金和安排扶贫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共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给搬迁户,搬迁户拥有永久居住权和使用权,并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
二、就业政策
规划搬迁户大都居住在偏远的山区,贫困程度深、观念陈旧,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产业接受能力低,劳务输出多以体力型输出为主,为适应搬迁后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新群众劳动观念,提高综合文化素质,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我县实际举办劳动力就业培训,增强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能力,转变劳动力价值渠道,实现粗放型经济向技能型发展经济转变。
三、土地政策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开展项目建设,帮助建设用地的协调和调整,减轻农民负担,以土地资源整合的方式规划给农户建设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建设用地和发展用地充分整合,由村委会、村民小组之间相互协调土地带来的纠纷,为建设排忧解难。
四、产业政策
为提高搬迁户收入,产业发展是突破贫困的关键,政府将整合各部门资金、产业扶贫开发资金和南部山产业发展项目,大力扶持搬迁区农户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为农户奠定坚实的收入基础。
五、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是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是有效化解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关键,是创造稳定社会环境的基础,为实现2020年的目标任务,应将项目区的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以相关政策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以往的政策要享受,同时对于搬迁新居农户给以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给以搬迁适应期的农户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六、资金整合政策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结合实施乡镇项目建设的实际,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相关工程项目建设,做到集中投入、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形成合力、集中攻坚,完善搬迁建设区基础设施、打好产业发展基础。
第九章 综合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以老百姓最关心的住房、入村道路、卫生路面、饮水、入厕、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增收难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后劲得到增强,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科技观念日益增强。民主意识和文明意识日益增强,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现象已在贫困村里蔚然成风,社会稳定的基石进一步得到了夯实。
二、经济效益
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搬迁后,通过产业培植,使群众的粮食生产、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产业培植和科技培训,不仅使搬迁群众经济收入增加,同时学到了农村适用技术,让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鼓足了后劲。
三、生态效益
把世代居住于自然保护区、林区的人员迁出后,可有效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和扩大,增加退耕还林面积和天然林保护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生态恶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同时,生态工程建设,还将大大降低搬迁项目区群众乱砍滥伐宝贵森林资源。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易地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政府领导挂帅,由县计委、扶贫办、财政局、农牧局、水电局、交通局、土地局、建设局、林业局、搬迁项目乡镇等单位组成县易地扶贫开发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的事宜。
二、科学制定规划
做好各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工程建设的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安排群众的住房建设,群众的生产发展条件,各项生产生活和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围绕贫困群众的搬迁和安置工作,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组织实施方案。
三、加强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管理
严格按《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管理使用,对易地扶贫资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实行县级资金报账制,严格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建设实施项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在项目村所在地对项目实施内容、补助标准进行公示,广泛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督,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审计、监察工作,防止和杜绝挤占、挪用、贪污,确保使用效益。
四、加大整合力度
多渠道筹集(整合)资金,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投入,除国家补助投入的建设资金外,农业、水利、土地、林业、教育、卫生、民委、广播电视、交通等部门并应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用于易地扶贫开发区的相关设施建设。
五、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引导,搬迁对象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要充分依靠群众,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教育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凡能通过群众投劳办到的事,必须坚持自己动手自己办。对纳入扶持计划的特困农户,要做到计划到户,项目资金到户,工作措施到户,做到精准扶贫,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