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民族团结进步文选

民情日记

来源:施辉达
发布日期:2021-10-27
浏览次数: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阴间小雨

  “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行进在调研南溪镇脱贫攻坚工作的路上,我的耳边反复萦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谆谆教导。

  昨天下午,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8次会议再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挂钩责任领导,我作为挂钩南溪镇的组长,不得有丝毫耽搁。先到镇上与镇领导班子统一意见后,紧接着来到龙堡村调研走访。

  根据组织安排,我原来在南溪镇龙堡村芹菜塘小组联系陶天林、韩正华、陶金树、陶天明4家贫困户。现在,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政策规定,陶金树家不再纳入建档立卡帮扶对象,我除了继续挂钩联系陶天林、韩正华、陶天明3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外,新增加因病返贫的陶金祥和正在解决户口问题的杨永德为我挂钩联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增的2家“亲家”刚好一家在村东头,一家在村西头。我必须入户摸清他们的“家底”。

  陶金祥家原本家境很不错,人也很勤劳,享受过“美丽家园”建房补助,有安全稳固住房80平方米。陶金祥说: “要不是妻子患病医治很多钱,我家也不愿当这个贫困户。”他说,党和政府对他家已经很关心了。10多年前,河口县政府副县长刘忠麟挂钩联系他时扶持过他养羊,帮助他走上了致富路,一直都很感恩共产党。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他家一定努力走出困境。对于他家计划在2018年如期脱贫,我和他一样,有足够的信心。我最担心的还是杨永德家。他家坐落在村东头路坎下低矮的石棉瓦土坯房里。不知是他有意“躲”着我还是什么原因,我前两次去了他家都没有见到他。第一次去,他家门虽然没上锁,但敲门没人回应,我也就没敢冒然进屋。问及村里人,好像对他不是很亲近;第二次去,看到他家房门没“锁” 。我就想,既然成了“亲家”就斗胆进屋。推开裂口的木门,不到40平方米的屋内四壁空空,低矮的土墙和头顶的石棉瓦长年被烟熏黑后使屋内显得更暗,从房檐下透射进来的一线光映射着火塘上吊起的两块腊肉,特别显眼。我和村小组长段朝坤在屋内说话的当儿,左面竹楼上突然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循声望去,一位七十岁上下的老人正从半楼上下来,我和老人打招呼他似乎没有理会。正纳闷,老段忙告诉我这是杨永德的叔叔,来杨永德家睡觉。

  事不过三,今天我必须要亲自见到杨永德本人,按照入户调查的要求,非亲自面见本人不可,详细询问,如实填写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表。

  也许是老段特别打招呼,今天我终于见到了这位新结的“亲家” 。一见面,老段放开嗓门: “杨永德,你的‘亲家’,来看你了。”他望着我木讷的笑笑,想说什么却没说出口。我问他出生年月,他说不出具体的日期;问他拿身份证,他说户口还在派出所办理。一旁的村干部连忙向我解释:他是1975年出生的,具体的身份证正在办理当中。他原籍文山州马关县木厂镇老王寨村毛坡小组,原本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父母先后离世,家庭遭遇变故,年仅12岁就随兄嫂迁居到河口县南溪镇龙堡村芹菜塘;几年后,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他与兄嫂分户后独自生活。由于当时农村信息不畅,缺乏法律观念,家人始终没有为他办理过相关户籍手续;而他本人性格较内向,且汉语不精,也从未觉得没有户籍有何不妥。时间一长,他的户籍信息便渐渐遗失了。

  过了几年,到了成家的年纪,因他从小就勤劳善良,能吃苦耐劳,在村里好心人的帮助下,与一名越南女子按民族习俗成家,现育有一儿一女。他也曾想过补办户籍,但年代久远,无法提供相应事实的查证依据,此事便搁置了下来。就这样,他在没有身份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在芹菜塘生活了二十多年。

  由于他的户籍问题,很多优惠政策都享受不到。没有医保、没有养老金、孩子不能上学、出门不能购买火车票……“黑户”的身份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数不尽的麻烦,更让他陷入了贫困的纠缠之中。长期的困顿对他的心理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成了远近闻名的“懒汉”和“酒鬼” 。他一家人离群索居,不参加村民小组议事,也不参加集体活动;既不愿与村组干部来往,也不愿与驻村工作队打交道。抱着“反正没有户口,你们说的政策都跟我没关系”的消极观念,每天只想着“赚够酒钱吃喝" ,至于脱不脱贫,俨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2017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杨永德的实际问题引起了南溪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及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南溪镇党委、政府再次将他的户籍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汇报情况、咨询政策,一方面从DNA鉴定等技术层面予以支持和帮助。经多方协调努力,为他重新取回了身份,并在贫闲对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中通过各级评议和公示,将他和女儿杨光翠、儿子杨光权3人列为扶贫对象,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管理。

  还好,杨永德还算勤劳。他家种有水田5亩、包谷5亩,还种了3000株砂仁,养了猪、鸡,今年卖猪收入3500元,没有欠什么账。望着这位勤劳憨厚的苗家汉子和他低矮的石棉瓦土坯房,我对他明年如期脱贫既感到有望,又压力十足。

  从乡下回来的路上,我的耳边又回响起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的话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种深深的为民情怀,才让全中国的千千万万个“杨永德”再次迎来了奔向小康的曙光!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阴

  “脱贫攻坚是必须打好打赢的一场硬仗,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洒满阳光。”带着陈豪书记昨天在“全省脱贫攻坚表彰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深切期望和全省政协系统“七个助推”“十个一活动”的政治责任,我来到龙堡村与“两委”干部和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座谈分析近期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后,再次去芹菜塘小组走访看望我的几位“亲家”。

  从村委会行车五、六百米,来到岔往芹菜塘的路口,迎面从芹菜塘方向驶来辆崭新的三轮摩托车,没等我们的车停稳,三轮摩托车抢先停下,随即下来一男一女。

  “好家伙,这不是我的"亲家,杨永德吗? "我连忙下车,用异样的眼神“瞅”着他。很难把他与那辆崭新的三轮摩托车联系在一起,更难以想像这辆三轮摩托车是眼前这位个头不高而且是没有上过学的苗族汉子驾驶的。

  “这车是你买的?多少钱? "

  “是前几天刚买的,一万三千八。.

  “今年砂仁卖了多少? .

  “三万五”杨永德语气十足,嘴角笑得往上翘。我分明感受到什么叫“财大气粗”(这里绝对没有贬义)的感觉。我连忙跳上那辆“宗虎”牌三轮摩托车的驾驶位,把杨永德拉在身边,让驾驶员小盘给我俩照了张像,和他“神气"了一回。

  杨永德和他妻子要去南溪办事。我告诫他一定注意安全。寒暄过后,照常往芹菜塘走访其他几位“亲家” 。一路上,与杨永德“偶遇”的惊喜一直没有让我回过“神”来,心思始终在杨永德身上打转,怎么也难以把今天的杨永德与一年前我认识的杨永德联系在一起。

  之前,杨永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不爱说话,而且有些木讷。也许是见我这个“生人”,也许是由于自己的身世特殊。据同村人介绍,他不爱和人交往,甚至有些“痼癖”。他没有上过学,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也不知自己有多少岁,没有正式户口,没有身份证,连远门也出不去,享受不了各种政策扶持和大家的“关心”,自己觉得“窝火” ,甚至不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不爱搭理别人,别人对他也不怎么上心,都觉得他不合群。今天见到杨永德这样“财大气粗” ,我才翻然悟出什么叫“人穷志短”的道理!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又闪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   晴

  走进芹菜塘小组,整个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间道路全部硬化完毕,环境卫生已清扫整洁。村妇女主任古朝琴正带领村里的巾帼志愿者到芹莱塘组织群众打扫环境卫生,我也加入到她们的行列。古朝琴家本来是龙阴冲小组的,但她对龙堡村各小组不分彼此,始终带领巾国志愿者轮流到全村各小组宣传发动群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帮助群众整理家务、组织群众打扫环境卫生,净化美丽家园。

  村西头的陶金祥家正在新建一间厨房,他说等新厨房建好后,把现在的老厨房拆掉,把院子重新铺成水泥地板。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C、 D级危房都享受到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政策,住进了安全稳固舒适的新房。欣喜之余,我给5家“亲家”分别送去一个电饭煲,算是对他们乔迁新居的美好祝福!

  如今的芹菜塘与去年初我来时见到的村庄房屋破烂不堪、道路泥泞、污水横流、马粪猪粪到处都是的情景截然不同了。杨永德家住进了新建的砖混结构住房,道路硬化到他家庭院,他的那辆“宗虎”牌三轮摩托车稳稳当当的停在新铺好的宽敞的水泥院坝内,一点没有原来那种一间矮矮的土坯房斜“搭”在偏偏的土坡上摇摇欲坠的感觉。杨永德正在院坝下面挖地基砌猪圈,我正要和他握手,他忙把手缩回往自己身上擦了擦,笑味咪的握着我的手:

  “‘亲家’, 今年砂仁价格好,单单砂仁我就卖了45000元,加上其他一些收入一共有5万多块。有新房子住,有钱用了,吃穿不愁了,心里头那块‘石头’落下了!我有今天的好日子,真的要感谢习主席!要不是党、要不是政府帮助我,我做梦都想不到会有这一天!”

  “那今后有什么好的打算? ”我问他。

  “我40多岁了,从来都没有出过远门,我不能老是守在家里,明年准备出去打打工,在外面去闯闯。”

  望着他脸上挂满幸福而又自信的笑容,我由衷地为他感到快慰!

  2020年1月9日(星期四)  晴

  “杨永德打工回来了。”

  我才到龙堡村委会,就有人告诉了我。

  一时间,杨永德从广东、湖南打工回来的消息在芹菜塘传开了。他似乎成了一位胜利归来的“战士”,那么引人关注。这也难怪,人们之所以对他如此在意,一来是因为他这位从来没有走出过河口县城,大字不识一个的山里人居然闯荡了一回“大世界” ;二来是他这次回来居然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而且穿戴整洁,头发顺滑。如果不是在村里碰见,他的衣着装束和精神状态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讶!

  走进他家院子,杨永德连忙放下手中活计,迎上来和我握手,把我拉进新房客厅入座。于是,我们用“普通话”交流起来。他说,去年大年初一他就和亲戚到广东打工去了,在东莞一家陶瓷公司做花瓶,每天按计件做500个花瓶,每月做得4000元左右。做了4个月时间,觉得工资低不划算又去到湖南参加修建高速公路,供吃住每天收入200元,干了3个月,又到湖南礼陵一家烟花厂打工,每月工资6000元。一年下来打工收入4万多元。

  “你行啊,还学会了,跳槽' ! "我戏谑地说。

  “40多岁了,以前没有身份证,没有条件,最多(远)只到过河口城,这回跑了三个省,也算是见了世面了! ”说话间,杨永德的脸上流露出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看到他院子里又停了一辆带方向盘的“五星牌”三轮摩托车。

  “这车是你新买的。”我好奇地问。

  “昨天用以前那辆换的,补了1万块。这辆是带方向盘的,那辆是方向把的马力比那辆还要大。

  “好家伙,真是有钱了,换车就象换块毛巾一样简单!"

  正如这里的乡亲们说的,我的这个“亲家”确实变了,而且连烟也戒了;变得更有了想法,变得更有了自信,变得更有了精神!二、三年时间,他不仅“口袋”富了,而且连“脑袋”也渐渐充实了起来。

  走出村子,回望着掩映在生态优美的芹菜塘大山之中的美丽村庄,我的脑海里仿佛闪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

  一只长年觅食在大山深处的“弱鸟” ,在霞光的照耀下, “飞”起来了,迎着晨曦的太阳,高昂的飞向远方,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