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县立足沿边跨境特色,探索“党建+边民互市”助农增收发展模式,推行“334”工作法,推进互市贸易扩量提质增效,辐射带动村集体创收和边民增收,用“河口样板”走出民族团结进步助推共同富裕发展的新路子。
以“三动”促发展,激发互市“新活力”。坚持龙头带动。将边民互市贸易纳入“大党委”联席会议议程,先后3次研究解决问题38个。成立中越重点物流运输企业合资运输公司,建立中越双边季度会谈协调联系机制,保障车辆、人员出入境快速、有序、畅通。坚持改革驱动。出台《河口县深化边民互市贸易改革十条措施(试行)》,推进“互联网+边民互市”改革,在全国率先启用全新互市监管模式和无纸化申报系统,通关时间缩短近70%。坚持政策推动。探索“边民互市+金融”模式,开发“边民贷”产品,给予边民2.4万元/人借贷授信额度,发放贷款1234.41万元。落地加工企业可享受“征三抵九”优惠政策,实现企业降成本。
以“三化”强引领,拓宽增收“新路径”。党组织带头实体化运作。以基层党组织为统领、村(社区)为单位、边民为主体,全覆盖成立村乡镇、村(社区)贸易服务中心,村党总支书记任法人,采取“党组织带头一服务一体化一贸易畅通化”模式,为边民提供业务咨询等服务300余次。互助组抱团组织化开展。优化“县一乡镇一村(社区)一村(居)民小组一互助组”五级边民组织管理体系,引导边民办理备案登记3.25万人,成立123个互助组,村“两委”、党员等统一组织边民参与互市贸易。党组织领办下的互助组边民单次收入60至70元,比社会互助组边民翻二至三倍。贸易平台实现规范化运行。用好边民互市一二级市场交易平台,通过互市贸易电子化完成一级市场跨境结算,使用“边互通”APP开展二级市场销售,实现“真边民、真交易、真结算”。2023年,边民互市完成贸易额18.17亿元、22.45万人次。
以“四联”聚合力,释放部门“新动能”。责任联担。县级协调解决互市贸易发展瓶颈问题,乡镇服务指导边民互市贸易,村(社区)管理指导辖区边民,互助组组织边民参与互市贸易,提升组织化程度。培训联办。整合商工信、海关、金融机构等党组织力量,开设“河口争先跨越共富学堂”之边民互市学堂,开展各类专题宣讲23场4632人次,解决边民交易能力弱问题。宣传联抓。边境乡镇党委、商工信等党组织利用周二“联合办公日”,向边民宣传边民互市2.0系统申报、个体工商户办理注册等内容56次,动员1.33万边民加入互助组。利益联结。推广“基层党组织+边民互助组+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平台公司+市场主体”新型合作模式,国资平台公司独资(或入股)贸易公司及落地加工企业,向边民收购互市进口商品发展落地加工产业,优先聘用10716名边民就地就近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