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病媒生物孳生地
1.蚊类孳生地:家庭、单位、学校主要孳生地有: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树洞、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外环境、公园等主要孳生地有:绿化带的塑料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闲置或废弃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废弃的汽车轮胎、地面坑洼积水、市政管网的管井、竹筒、树洞、植物叶腋等小型积水,沟渠、景观积水等大中型水体。
2.蝇类孳生地:宾馆、饭店、餐饮、商场、超市、医院、工地、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后厨和餐厅的厨余垃圾;垃圾桶,垃圾收集站、垃圾中转站、公厕;植物腐殖质、动物粪便、腐烂的瓜果等外环境散在孳生地。
3.鼠类孳生地:鼠类孳生场所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两侧、居民区、城郊结合部、绿地、公厕周边、垃圾中转站周边、单位院内、开放式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厂、饲料厂等外环境;餐饮店、食品店、宾馆饭店、食堂、食品库房、食品加工场所以及农贸市场等室内环境。孳生地类型有厨房和卫生间下水道出水口,供排水、煤气、电线、空调等管道进入室内的墙洞、门缝、窗户、通风口。
4.蟑螂孳生地:蟑螂孳生场所为餐饮店、食堂、食品店、食品加工场所、居民家庭,以及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车站的食品和餐饮区等。蟑螂孳生地类型为墙壁转角和裂缝、橱柜与墙间缝隙、置物架内转角、桌子下方隐蔽角落、电器设备(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饭煲、烤箱等)底下或缝隙、储存食物区域、食物操作台下角落。
(二)孳生地处理方法
蚊类孳生地处理方法
1.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5.竹筒树洞的治理。公园、学校、园林景点、村寨中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6.治理轮胎积水。轮胎要求叠放整齐并存放在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如不能有效遮盖,须对废弃轮胎进行打孔处理,防止积水。对于不能清除积水的轮胎,可使用双硫磷等灭蚊幼剂处理。
7.对于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例如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集水井,建筑工地积水等,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控制蚊虫孳生。
8.治理大中型水体。沟渠、景观积水等大中型水体采取疏通、清理岸边杂草、养鱼、换水等措施,必要时可投放环境友好的杀虫剂。
蝇类孳生地处理方法
1.垃圾中转站、垃圾桶、果皮箱、农贸市场生鲜摊点及其附近污水管道等管理到位,垃圾及时清运,日产日清,定期对垃圾容器底部的陈旧性垃圾彻底清理,并用药物定期处理收集点,无蝇类孳生。
2.厕所、垃圾运输车辆等管理良好,无蝇类孳生。
3.社区、城郊结合部、公共绿地等外环境散在的生活垃圾、宠物粪便等清理及时,无蝇类孳生。
4.室内外垃圾桶数量足够,必须加盖,并保证随时盖上盖子。
鼠类孳生地处理方法
1.完善防鼠设施。门窗缝隙≤6mm,木门和门框的下端使用金属包被,高≥300mm。食品、粮食库房门口有挡鼠板,高≥600mm。门、窗无玻璃破损。厨房操作间下水道出水口有金属竖箅子,或排水沟有横箅子,箅子缝隙<10mm ,且无缺损,地漏加盖。堵塞通向外环境的管线孔洞,没有堵死的洞,其缝隙≤6mm。有金属防蝇防鼠网罩。
2.封堵孔洞。封堵公园绿地、绿化带、道路两侧、背街小巷子鼠洞。
3.灭鼠毒饵站管理规范、定期投药。单位院内、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车站、农贸市场、公共绿地等布放毒饵站的场所定期清扫毒饵站周边垃圾保证毒饵站周边无杂物遮挡、投放毒饵时防止鼠药外溢。
蟑螂孳生地处理方法
1.堵洞抹缝,消除蟑螂孳生地。
2.每周定期开展搬家式大扫除清扫蟑迹,即蟑螂的尸体、残尸、空卵鞘壳、粪便等。
3.使用灭蟑药剂、粘蟑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