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村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瑶山乡,是河口县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贫困程度最深的行政村之一。2019年年底,八角村所有贫困人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这伟大的壮举中,印记了一代代村干部的奋斗足迹,记录了一茬茬基层干部的成长历程。

杨朝芬:探索扶贫门路 孕育致富种子
杨朝芬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研究规划八角村发展
2000年,时任八角村委会副主任的杨朝芬,还只是一位20出头的苗族姑娘,稚嫩而淳朴,可眼神里充满着坚毅和自信,毕竟她身上承担着众多百姓的希望。
瑶山乡八角村是一个典型的“边、少、山、穷”的贫困村,多年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广大群众一直生活在交通阻塞、信息闭塞的原始状态中,过着“出山靠走,运输靠驮”的生活,广大群众饱受交通落后带来的种种困扰。修一条连接大山内外的道路一直是全村群众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是压在杨朝芬心头的一块大石。为了筹集到修路所需的资金,杨朝芬凭借一颗一心为民的执着之心,多次找县级有关部门,协调争取立项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村公路迅速得到批复立项,连接外界的这条致富路终于有了希望。一道道难题在杨朝芬的不懈努力下迎刃而解。2009年4月,一条盘旋于深沟大涧之间的致富大道展现在群众的眼前,群众祖祖辈辈的“通达梦”终于实现。为摆脱贫困,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淳朴理念,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杨朝芬团结村干部带领群众先后种植雪梨、苦芭勾,并运用“稻谷酿酒、酒糟喂猪”的科学养殖技术,办起了八角村的第一家生猪养殖场。
2014年9月,杨朝芬考上乡镇公务员,现为河口县瑶山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十多年来,她在探索帮助群众脱贫的路子上从未停歇,在实践过程中,她在八角村种下了一颗难能可贵的致富的种子。

罗绍强:精准扶贫 夯实民生基础
罗绍强同志为村民谋划产业发展
2004年4月,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罗绍强被选举为八角村委会副主任,从此开始投入到八角村扶贫实践中。
罗绍强在八角村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等职务,一干就是10余年。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他带领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战役中。八角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44户,人口1457人,其中建档立卡有305户1311人,村组之间相距10多公里,这样困难的现状,没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是无法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为了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罗绍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把每一家的农户信息都记在自己的脑子里,被称为八角村行走的“数据库”。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八角村先后修通27公里2级水泥路,9条59公里生产道和3.4公里卫生路。为了把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农业生产发展成规模产业,罗绍强主动联系企业,争取投入42.5万元,大规模培育种苗,发展产业化种植,先后合作建立茶苗培育基地、砂仁培育基地,为农户培育砂仁苗15万株、厚轴茶苗3万株。
2015年罗绍强考上乡镇公务员,恰逢全国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他在八角村十多年的耕耘,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熊朝兵:强化基层组织 壮大集体经济
熊朝兵同志为党员讲党课
2015年10月,熊朝兵作为八角村第一位学成归来的本科生,回到八角村任大学生村官,开始反哺故乡。2016年4月,他任河口县瑶山乡八角村党总支书记,接续新一轮脱贫攻坚任务。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熊朝兵敏锐地发现,只有把村党总支和各个党支部建强,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此,他本着“工作到哪里,党务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原则,先后在两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成立2个党支部,集中精力整顿1个软弱涣散党支部,2019年所有党组织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达标。全面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创造性建立八角村道德评议“红黑榜”制度,基层党建有了长足进展。面对八角村经济基础薄弱、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现状,他深知,只有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激活全村经济,才能把八角村的产业发展盘活。他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引进河口翔茗农业有限公司、红河炜晨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专业技术企业,先后投入140.52万元,帮助村民成立茶叶加工厂、蛋鸡养殖场,以实用技术提高村民自身发展能力,助力全村农户增收致富,也把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每年5万元以上的目标。
作为村里返乡的第一位大学生,熊朝兵将自己所学所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不打折扣、扎扎实实落实到最后一程,在完成事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蝶变,他于2019年9月考上乡镇公务员。

何应梅:梦圆脱贫攻坚 接续乡村振兴
何应梅同志入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何应梅于2016年6月担任八角村委会主任,2019年6月兼任八角村党总支书记。作为外面嫁进来的媳妇,她是八角村第一任“一肩挑”的村干部。
为了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何应梅熬夜主持编制了《八角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八角村脱贫攻坚村级施工图》,认真对标对表对时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退出标准补短板、强弱项。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年底,八角村3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村的各项指标全部达标,高标准退出贫困村序列。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八角村的脱贫成果承担着极大的压力,何应梅一边组织党员带领村民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边组织统一购买种苗、化肥、农药抓生产,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确保了当年无一户返贫。2020年是村“两委”换届之年,何应梅储备、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村干部,通过换届选举,八角村新的村“两委”班子年纪轻、学历高、干劲足,为接续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何应梅考上乡镇公务员,她在任期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条件最艰苦的基层严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完成了八角村脱贫攻坚的任务,开启了八角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时代序幕,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为如何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回顾20年来八角村4名村干部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各级党委对农村干部精心培养的结果,是这4名村干部自己努力拼搏、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在八角村的脱贫攻坚接力赛中历练、锤炼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随着《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印发,我们相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将会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茁壮地成长起来,在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成熟起来。
来源:八角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 杨勇
编辑: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