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走进云南省级文明村、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河口县桥头乡老董下寨,传统民居错落有致,文化传承蔚然成风,古老的民族村落焕发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勃勃生机。
布依族学会会员们走村入户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方针、政策,让党的声音传遍民族村寨、走进千家万户。此外,布依族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布依族非物质文化传习所成了民俗文化展演、民族节庆和文化研究等的活动阵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根,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途径之一就是传承,或口耳相传,或教学培训,让民族文化瑰宝得以薪火相传。在老董下寨,随处可见熟悉刺绣的布依族妇女,向姑娘们教授刺绣,通过一针一线把民族服饰文化教给下一代;布依族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唢呐的曲调和节奏,向年轻人讲述布依族婚嫁、丧葬习俗和文化,整个村寨因文化而兴盛,以传承走向未来。
今年81岁的罗洪庆是河口县布依族文化研究学会原会长,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还常年奔走于乡间村寨,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化。据罗洪庆介绍,河口县布依族文化得以延续的秘诀就在于通过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洪庆说:“我们布依族的传统文化,自从建立布依族学会以来,我们是立了一些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项目,比如说像艺术类的,绣花、吹唢呐,吹姊妹萧、唱歌之类的,还有饮食文化方面的,有五色花米饭、粑粑等饮食,立出项目来。”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仅有效抢救了布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在保护实践中,通过家庭式、体验式的文化交流传承,达到成风化人目的,实现邻里和睦,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制作五色花米饭和彩色鸡蛋是河口县布依族每逢重大节庆和文化交流活动必备的饮食文化项目之一。
河口县布依族妇女现场介绍说:“这个叫红蓝草,如果直接像这样煮,染出来是紫色的,如果兑上灰舂染出来是蓝色的,如果把蓝色的再跟黄色的兑起来,染出来是绿色的。”
通过采集天然植物,或捣碎拌上草木灰,或榨汁进行勾兑,用两三种不同植物,就可以调制出五颜六色的天然染料,放入糯米浸泡上色,蒸熟即成美味,色彩斑斓的米饭中掺杂着植物的清香,沁人心脾。

尽管花米饭制作过程极其繁琐,但布依族同胞却对此有着深厚的情感,以制作分享五色花米饭来向年轻一代和其他民族同胞展示、传承本民族饮食文化,表达出对多姿多彩幸福生活的感恩与祝福。而布依族在节庆里把鸡蛋染成彩色食用也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美好祝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洪庆又说:“这个红色鸡蛋是代表着布依族的男青年、女青年唱歌、谈恋爱的意思,然后绿色鸡蛋是代表着布依族是水的民族、水稻的民族,所以它是代表水稻的颜色是绿色。”
作为艺术瑰宝的民族文化因传承而绚烂多姿,河口县布依族文化研究学会成立以来,以教学和培训作为布依文化传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让新思想、新风尚和新生活方式走进布依族村寨。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洪庆说:“我们是办过培训班,像这个唢呐培训、花灯培训、民歌培训、姊妹萧培训等培训班,都办过6期了,办了这些培训班,还是有一些效果,比如说是,现在的婚姻,已经是很开放,像这个瑶族嫁给布依族,布依族嫁给瑶族,嫁给其他民族等等。”
截至目前,河口县布依族共有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各级非遗文化传承人22人,布依族学会出版和编纂文化简史、研究类书籍8部,为布依族文化保存和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河口县布依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为全县各民族繁荣发展作出了有力示范,不断助推河口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