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桥头乡立足国家兴边富民战略,聚焦边民互市贸易“小、乱、散”等痛点难点问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实体化、组织化、规范化”,积极探索边民互市组织管理新模式,有效激发边民参与内生动力,实现了参与规模、组织程度和综合效益的显著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牵住组织发动“牛鼻子”。紧盯信息沟通不畅、边民收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乡党委精准发力,构建了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健全组织架构,筑牢战斗堡垒。 坚持“党管互市”原则,由乡党委统筹,中寨村党总支牵头成立“河口县聚圆商贸有限公司”,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法人,确保发展方向不偏、执行力强。同时,在全乡8个行政村全面组建边民互助组,实现组织覆盖率达100%,形成了“乡党委—村党组织—边民互助组”三级组织架构,为有序开展互市贸易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完善制度机制,规范运行流程。研究制定《桥头乡边民互助组管理办法》《边民互市贸易经济收益分配协议》等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从人员注册、商品申报、组内协调、通关流程到收益结算、分配方式的全链条标准,确保每一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将互市贸易彻底纳入规范化、透明化轨道。三是深化宣传动员,转变参与观念。 针对部分边民存在的质疑、观望、被动心理,乡、村两级联动,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政策宣讲活动30余场次,覆盖群众4000余人次。采取“党员带头示范、能人现身说法、算账对比激励”等方式,让边民真切看到组织化带来的现实收益和便利,实现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创新推行“党员结对帮带”机制,一名党员骨干负责带动一个互助组或若干边民家庭,提供全程指导,让群众拨开心理“迷雾”。
做优服务保障,注入参与热情“催化剂”。从组织化程度、参与便利性入手,激发边民参与热情,激活边民互市“一池春水”。一是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 积极协调商务、银行、口岸运营管理公司等部门提供上门集中办理服务,入村入组开展业务办理,实现边民参与互市贸易登记业务办理“只用跑一次”,极大提升边民的参与体验和效率。二是开展“精准化”能力培训。组织开展多轮“边互通”线上申报系统操作培训,采用“现场演示模拟流程、一对一辅导解决个性”的精准模式,确保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边民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目前,全乡已有超过200名边民能够熟练独立完成线上申报操作,为大规模参与奠定能力基础。三是创新“激励性”政策引导。河口县聚圆商贸有限公司与8个村委会签订边民互市贸易经济收益分配协议,年底根据各村参与人数进行收益分红,形成了“多参多得、争先创优”的良性氛围。目前,日均参与互市人次稳定在100人左右,同比增长达2倍,实现了从少数人尝试到大多数人主动参与的深刻转变。
拓展增值路径,构建产业发展“全链条”。组织化模式的建立,不仅做大了互市贸易的基本盘,更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拓宽增收渠道创造了条件。一是互市贸易基本盘持续壮大,直接收益显著。2025年1月至8月,全乡累计完成互市交易426笔,实现交易货值6986.66万元,规模创历史新高。通过规范化的组织和结算,边民增收共计42.79万元,参与户均增收1573元。涌现出如竹林寨村边民陈某某等一批典型,其通过带动家人参与,月均增收稳定在2000元以上。二是“互市+落地加工”产业链初步形成,增值收益凸显。积极引导互市商品从“过路贸易”向“落地加工”转变。目前已成功与1家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重点发展以进口去壳花生、咖啡豆等为原料的加工业务。企业新建标准化加工生产车间1个,直接为边民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务工边民月均增收可达40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产业链上增收”。三是助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实现村民共富。2025年以来,依托发展边民互市贸易,累计为全乡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19万元,较同期增长12倍。同时,各村计划将这部分收益用于惠民实事,如中寨村计划将年度收益用于村内道路硬化,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让边民共享互市发展红利,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桥头乡边民互市发展正经历从“动员参与”到“主动加入”、从“一人参加”到“全家出动”的转变,边民互市参与热潮仍在持续蔓延,一幅“边民互市热、群众生活富”的美好图景,正沿着边境线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