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以工代赈 “赈”出乡村新活力

来源:河口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3-28
浏览次数:

以工代赈好不好,群众满意才叫好。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这就是以工代赈。

2023年以来,瑶山乡连续三年成功争取到中央“以工代赈”项目,累计获得“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777万元。通过“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赈济模式,瑶山乡不仅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还培育了一批产业骨干,提升了农民工的技能水平,真正实现了以乡村“赈”兴促进乡村振兴。

惠民生:建设美丽乡村 群众幸福感倍增

一道道新修的生产道,一座座新建的蓄水池,一条条新修的灌溉渠……如今的瑶山乡,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乡村景象。

图片

盘王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现在有了硬化路面,下雨天出门再也不怕泥泞了。产业道路也硬化了,去地里劳作、运输作物也方便了许多,整个村子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与过去对比真是大变样了。”住在瑶山乡水槽村盘王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李广韦,对改造后的生产生活变化赞不绝口。他的这番话,正是瑶山乡“以工代赈”项目惠及民生的生动体现。据了解,2023年,水槽村争取到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387万元,于同年3月开工建设,12月建成投用,场地硬化1300平方米,产业道路硬化4100米,修缮进村道路480米。这些基础设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出行条件,还进一步拓展了本地发展空间、助推了强村富民和产业结构调整。

图片盘王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我们今年申请到了太阳寨村‘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790万元,改建太阳寨村11.042公里的生产道路。”据瑶山乡党委书记盘健介绍,“这条道路将连接马古坡村民小组与太阳寨小学,不仅方便了学校老师学生出行,还将覆盖1819亩的山地蔬菜、玉米和百香果耕地,以及 2000 亩经济林地,惠及6个小组农户491户。”

群众居住环境改善、民风向好、幸福感不断提升,是瑶山乡“以工代赈”项目的显著效益,也是瑶山乡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写照。

促发展:打通产业梗阻 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图片

2024年牛塘村以工代赈项目

“以前我们村的百香果和木薯种植总是受限于灌溉和交通问题,现在好了,新修的沟渠和生产道路直接通到地里,产业发展再也不用愁了!”牛塘村村民李洪保一边在百香果种植基地里忙碌,一边兴奋地说道。他的喜悦,正是瑶山乡“以工代赈”项目打通产业梗阻、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图片木薯丰收

牛塘村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木薯、百香果为主,但灌溉设施不完善,交通条件落后,让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得知困难后,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建设拦河坝1座、沉砂池1座,引水沟渠7.5千米,辅以生产道路建设7.5千米,辐射周边农户830户2817人。

图片果蔬加工厂内工人正在包装木瓜片

与此同时,瑶山乡坚持把基础设施改善和“招小商”有机融合,积极引进河口春荣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撬动资金200万元,建设百香果示范园,带动群众示范种植百香果2.8万余株;引进广西隆安金源淀粉公司投资收购木薯和推动淀粉加工厂的建设;引入小微企业盘活五道河加工厂,开展木瓜、芒果等果蔬加工,“明艺瑶山”品牌果干销往俄罗斯、中东等地,赢得市场广泛好评。

谋未来:激发内生动力 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片挖掘机操作培训

“2023年,我参加了乡级组织的挖机培训班,去年在家门口参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挣了5万元。听说瑶山今年也申请到了‘以工代赈’项目,我打算项目开工后到那里务工。”牛塘村村民邓云也是以工代赈项目受益群众中的一员,为了照顾老人,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瑶山乡注重联农带农,增强内生动力、富民实效,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原则,最大限度挖掘项目用工规模、吸纳当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参与建设、提高劳务报酬占比。2023年至今,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个,吸纳群众务工59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552.62万元。

图片百香果种植培训

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以工代赈”从帮扶到促就业,内涵不断扩展。瑶山乡还通过“培训+上岗”的方式,联合人社部门、施工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参与建设的群众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开展技能培训695人次。许多务工群众从“小工”变成了“大工”,从“农民工”变成了“产业工”,实现了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群众圆了家门口的“就业梦”,乡村基础设施呈现“新气象”,乡村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改善了乡村面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