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来源:中国红河网
发布日期:2018-05-22
浏览次数:

 

  脚上穿着一双绣花鞋,操着浓重的民族口音,不时忙着接打电话,话里话外都是太阳寨的发展问题。5月10日,记者见到李梅时,她很忙碌。

  现年34的李梅是河口县瑶山乡太阳寨村委会主任,土生土长的瑶族人。面对一个交通晴通雨阻,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典型边境少数民族贫困村,她始终怀着谦逊的心态,立足村情实际,开拓创新,大胆创业,做好全村贫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在瑶族地区展现出瑶乡瑶族妇女的巾帼风采。

  心系百姓疾苦 热心服务群众 

  “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是李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自2013年3月到村任职以来,李梅始终坚持把老百姓的事当做比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来做。热情接待群众,把老百姓反映的每一桩事都耐心细致、详实地记录下来,认真抓好落实。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谋利,不辞辛苦,走村串寨,深入农户,时刻心系老百姓的安危冷暖。

  今年63岁的盘开明和老伴无儿无女,李梅时常到他们家里唠唠家常,和老人们谈谈心。“我感觉他们待我就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亲切。”李梅说,记得有一次盘开明老人含着泪花说过那么一句话:“我没有饭吃,政府给我吃的,没有衣穿,政府给我穿的,我生病了政府帮我治病,感谢共产党让我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有那么多像你这样的人关心帮助我。”老人淳朴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李梅,不断鞭策和激励着她为老百姓干事创业的心。

  为保证全村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享受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李梅经常走村串户,主动为村民详细讲解政策、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新农合和养老保险,使得民心、暖民心、解民忧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群众。在宣传发动过程中,当李梅遇到确实有实际困难的群众,她就会主动出手慷慨解囊。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村干部的承诺和责任,用那份认真和执着赢得了群众的赞扬和肯定。

  开拓创新 大胆创业带动发展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服饰独特,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瑶族传统手工刺绣技能逐渐被当地百姓(瑶族人民)所淡忘。面对当地瑶族手工刺绣传统艺人数量逐年减少的局面,李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0年,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拓宽当地群众就业渠道,李梅踏上了手工刺绣之路。通过对市场调查,她发现瑶族手工服饰很受外来游客的青睐和欢迎,瑶族传统服饰和其它手工制品在河口市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秉着干事创业的热心,积极动员太阳寨村独甸小组10余名妇女组成了刺绣队,利用农闲时间赶制各种图案的手工绣品和瑶族服饰,由于做工精细,图案鲜美,成品供不应求,给姐妹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3年6月李梅的瑶族服饰店“瑶绣园”正式挂牌成立,在李梅的带动下,刺绣队伍逐步壮大,周边小组的妇女也纷纷加入其中。

  太阳寨村委会独甸村小组村民邓吉芬就是瑶绣的受益人之一,邓吉芬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身患重病,家里的重活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农闲时抽空做刺绣,我也没算过一年到底挣得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件肩花能卖1600,一年做个五六件没有问题,同时还做瑶族花包等手工制品。”邓吉芬告诉记者,自己没什么本事,能拿出手的也就只有瑶族刺绣了,在家里就能多挣一份钱来补贴家用,真是感谢李梅主任给我们出的好主意,想的好办法。

  在瑶山,像邓吉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2015年李梅的瑶族服饰店成功申报为河口县瑶山“瑶绣园”专业合作社,目前有刺绣骨干80余名,培育“绣娘”500余名,年均出售手工制品600余件(套),产值超过15万元,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起到了积极作用。

  尽职尽责 参政议政为民生 

  “工作实在,为人好,脑子转得快,有闯劲”是村民对李梅的评价。为加强和规范村委会的管理工作,李梅积极抓好村委会的建章立制,结合村内实际,认真制定完善了村务、财务、党务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日常村务工作管理、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等。

  2014年,面对村内“美丽家园”建设、医疗保险的动员宣传、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等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她没有退缩,而是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确保了全村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为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各村民小组干部的政治素养、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村民服务,李梅经常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综合素质。

  李梅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的工作原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践行着一个基层干部应有的担当与责任,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普通的成绩,用自己的真诚、勤劳和智慧赢得信赖与尊重,努力谱写灿烂的人生,在巾帼妇女中展示出自己亮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