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2-02844
信息分类
政府文件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发布机构
河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河政办发〔2022〕25号
发布日期
2022-09-20
信息名称
河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口瑶族自治县“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河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河口瑶族自治县“十四五”时期

“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属有关部门:

  《河口瑶族自治县“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9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河口瑶族自治县“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提高河口县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废物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推我省“无废城市”建设,根据《“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生态保护治理水平,为建设新时代开放安宁美丽自贸城奠定坚实基础,为红河州建设“绿色生态靓州”、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注重系统集成。围绕“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坚持与云南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总体目标相统一,与州、县两级“十四五”时期相关规划相衔接,将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衔接,系统集成固体废物领域相关试点示范经验做法,结合河口县实际情况,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下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绿色化、循环化。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创新驱动。根据河口县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重点识别主要固体废物在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之处,科学分析河口县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加快制度、机制、模式和技术创新,推动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持续提升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形成“无废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依法治理、注重制度改革。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深化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无废城市”制度、市场、技术、监管四大体系建设,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坚持协同联动、注重共治共享。厘清固体废物管理职能职责,加强协同联动,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格局。

  (三)建设范围及时限

  本方案的实施范围为河口县全县行政区域,包含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乡共2镇4乡。方案编制的基准年为2020年,建设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期间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二、建设目标及指标

  (一)建设目标

  到2025年,河口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全面建成,热区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边境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稳步推进、固体废物转移入境得到全面控制、跨境旅游绿色产业稳中向好。初步形成“无废国门口岸”建设的“河口模式”,为推动实现全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二)建设指标

  结合河口县“无废城市”建设特点及任务安排情况,建设指标由43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必选指标25项,可选指标16项,自选指标2项。

  三、重点任务

  (一)统一协调管理,构建无废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工作体制

  建立“无废城市”领导机构。成立河口县“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全面统筹和协调“无废城市”组织落实工作。

  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成立河口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健全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监管体系,力争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的“六无”工作目标。

  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业务组、保障组三个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州生态环境局河口分局,各成员单位派员参与,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全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联络省级技术组,负责各类“无废细胞”建设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工作机制,组织做好文件起草、会议筹办、进展调度、总结评估等工作;业务组分为工业固废小组、农业农村固废小组、医疗废物小组、生活和建筑垃圾小组,各小组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主要负责具体推进全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监管体系,推进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补齐能力缺口,推动各类“无废细胞”建设实施;保障组由县委宣传部及生态环境、财政、税务、市场监管、公安、交通运输、城管、电视广播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全面落实舆论引导与曝光推进机制、构建“无废城市”宣教体系,落实固体废物闭环监管,建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财政激励机制,保障财政对“无废城市”建设资金、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固体废物违法行为的侦查力度,强化刑事打击力度,加强固体废物运输环节管控等。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工作专班对各部门、各乡镇“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总结。调度内容为指标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重点任务、特色亮点、宣传工作等推进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无废专班”办公室反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工作专班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传达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县最新文件、政策、会议要求,听取各工作组工作汇报,包括目标任务设定情况、工作措施安排和政策研究制定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短板和困难,提出意见建议。拟定工作计划,指导各部门、各乡镇落实工作目标任务,动态掌握工作进展情况。

  建立工作推进和考核督查机制。根据“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由工作专班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具体推进落实,组织对各部门、各乡镇“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考核督查。

  建立业务联络制度。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确定1名主办科室负责人,保持联络畅通,建立专班联络员工作群。定期召开联络员例会,交流日常工作,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工作举措建议。“无废专班”办公室在工作群中发布通知和工作任务,由各成员单位负责落实。

  建立健全环境信息依法强制披露机制。依照国家《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明确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企业名单,确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内容,完善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形式,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化建设。到2025年,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企业依法按时、如实披露环境信息,多方协作共管机制有效运行,监督处置措施严格执行,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技术规范体系支撑有力,社会公众参与度明显上升。

  3.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优化投融资机制。优化市场营商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创新债券市场融资工具和产品,拓宽资本投资渠道。制定针对固体废物资源再生利用企业的绿色信贷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激励机制,优化投融资机制。加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把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产品目录。严格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增值税退税等优惠政策,对符合“五免五减半”的企业,及时落实相关政策。

  建立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建立完善河口瑶族自治县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严格落实守信联合奖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要求,推动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开展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工作。定期发布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激励相关企业主动开展各类废物减量和处理处置工作。推进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推动与国家环境信用信息平台、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互联互通。到2025年,环境信用体系基本建成,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持续开展。

  建立统计评价体系。开展固体废物基础数据调查工作,摸清底数,确定各类固体废物的数据来源、统计范围、统计口径和方法,建立统计体系。建立河口县“无废城市”考核评价体系,对“无废城市”建设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相关方面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将“无废城市”建设培训工作纳入到年度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中,相关部门要开展好各自分管领域的学习培训工作。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国内先进城市代表来河口县,以知识培训、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介绍“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和具体实践经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企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组织参加国家相关部委、省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资源化利用培训班、论坛等。组织考察活动,到其他“无废城市”建设地区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

  (二)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1.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设备数量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加快推进乡镇镇区、行政村、自然村配备必要的垃圾收运车辆、公共垃圾桶;科学、合理规划并建设垃圾中转站,有条件的应建设压缩式中转站;普及密闭运输车辆,做到密闭、卫生、防雨、防风、无渗漏;改造或逐步拆除现有的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的垃圾收集场所和设施。

  科学统筹使用县、乡、村三级垃圾处理设施,合理选择生活垃圾处置模式。优先采取“村收镇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与城市终端处置设施共建共享;交通不便的偏远村镇,合理建设区域性终端处置设施,实现乡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共建共享。改造或拆除现有简易填埋场、简易焚烧设施,消除简易填埋、简易焚烧、露天堆放、露天焚烧等粗放处理方式。

  落实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挖掘乡村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园、国门美丽村庄。以州、县重点村、美丽乡村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为重点,开展“无废乡村”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河口县农村地区“无废城市”建设步伐。

  2.推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热区生态农业

  一是制定印发《河口县化肥、农药零增长实施方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方式,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高效节约型植保机械,通过示范带动、技术培训、资金引导,达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广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模式,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制定河口主要作物施肥原则,合理制定各区域、不同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到2025年,化肥、农药施用亩均下降量达到1.5%。

  二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二三”行动,大力推广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充分利用热作所科研平台,支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把技术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推广面积达到2%。

  三是立足林果优势,大力发展热区绿色林果产业。大力开发以柚子为主的“一县一业”热区林果产业,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充分利用“河口香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云河牌”香蕉云南10大名果等2张名片,实施“示范基地、龙头项目、绿色品牌、新型经营主体”四轮驱动,加快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3.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提升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一是提升秸秆的回收与利用水平。进一步推进秸秆还田和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利用,逐步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推进以农作物秸秆和蔬菜尾菜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工程建设。积极推动甘蔗叶肥料化、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不断引导和宣传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秸秆焚烧危害等知识。到2025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二是健全农膜回收处置模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可降解膜的示范应用,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农膜的行为。积极推进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落实优惠政策,因地制宜设置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到2025年,基本建立起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全县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不低于8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不低于80%,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发展畜禽养殖生态循环体系,促进畜禽粪污高效利用。落实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在畜禽养殖区全面建设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大幅降低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强度。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以规模养殖场为治理重点,以集中堆储沉淀发酵为主要处理方式,以种养结合粪污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向,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强化装备保障,促进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积极推行种养结合模式,加大有机肥推广,通过产业链延伸,采用肥料化处理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价值。同步开展规模养殖场和非规模养殖场户治理提升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和引导在养殖密集区建设集中处理中心,建立受益者付费、第三方处理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合理收益的运行机制。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

  (三)践行“无废”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1.加大宣传引导,倡导“无废”生活理念

  以“无废城市细胞”为抓手,大力倡导“无废”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电视、电台、网络、平面媒体等途径,宣传“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公开信、宣传栏、主题日等形式开展“无废”理念宣传,引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鼓励餐饮商户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饮用品,倡导光盘行动,推动消费者习惯养成。

  发动专业服务企业、环保志愿者进入社区、酒店、商场等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在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合理设置科普室,为公众普及“无废城市”建设知识。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引向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充分发挥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夯实学校“无废城市”宣传教育基础,研究制定“无废城市”建设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相关工作制度。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平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无废城市”教育,探索合力共建协作机制,强化国民教育基础性作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

  推动外卖餐盒包装绿色化,提高符合标准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逐步取消不可降解塑料餐盒使用,源头减少不可降解垃圾产生。鼓励市场商家有偿提供塑料包装袋,推动消费者自带可重复利用购物袋。组织开展座谈会、加强环保宣传、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2.稳步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

  一是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结合河口县实际科学编制《河口县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系统谋划设施设备、经费投入及运行管理等制度建设,确立“十四五”分年度目标任务、重点项目、配套政策、具体措施,探索建立县、乡镇、社区(包括城郊结合部行政村)三级联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制定《河口县生活垃圾分类“分区分级”管理实施细则》,实行城市建成区和农村地区差别化分类方法。城市建成区基本按照“四分类法”原则实施分类,农村地区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按照“五分法”,将农村生活垃圾按照可腐烂垃圾、可再利用垃圾、可填坑垫道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可燃烧垃圾进行分类。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源头减少生活垃圾清运处置量。

  二是公共事业场所实行生活垃圾优先分类。县城建成区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央和省属驻关单位、国有企业、社团组织机关单位和车站、码头、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事业场所,以社区为单元,按照生活垃圾“四分类法”优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规范配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城市重点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三是推动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宾馆、饭店、超市、农贸市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选取基础条件成熟、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优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通过以点带面、以试促建,逐步形成符合河口实际的垃圾分类模式,推动河口县不断完善垃圾分类体系。

  3.推动建立规范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一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19)中的类别、图形符号、说明、颜色等,配备标志清晰的“四分类法”垃圾收集容器,优化布局,合理设置垃圾箱房、垃圾桶站;鼓励党政机关、公共机构、社区、居民小区、企业等场所安装集智能垃圾桶、积分兑换机、监控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提高职工、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结合实际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采取社区宣传栏、统一配发垃圾分类桶(袋)、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等方式,因地制宜确定投放点位置、投放时间及投放规范等,引导居民按照“四分类法”自觉做到分类收集、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负责人将垃圾桶定时定点的运至生活处理设施或者资源回收利用站处理。

  二是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运输体系。加大城区现有垃圾房、中转压缩站改造力度,2024年前,全部改造完现有不规范的垃圾房和中转站。规范餐厨垃圾(湿垃圾)收集暂存点布局和中转运输及处置,餐厨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三是推动形成生活垃圾处置城乡一体化模式。积极探索推行以县城规划区为主,辐射部分周边乡镇和村寨的城乡环卫市场化运营新模式,促进环境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建立“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系统,以乡镇为单位,科学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80%。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禁止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的行为。

  到2023年底,基本形成分类收集、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处置体系,辖区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机械清扫率达到70%以上,资源回收化利用率平均达到30%以上;到2025年,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农村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40%。

  4.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能力

  健全市场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合理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站点。以便利居民交售废旧物资为原则,结合城市、农村不同特点,合理布局回收交投点和中转站。将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等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相关建设用地纳入相关规划,并将其作为城市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合理用地需求。

  推动废旧物资回收专业化。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化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专业化管理。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授权专业化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实行规模化、规范化运营。引导回收企业按照下游再生原料、再生产品相关标准要求,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环节预处理能力。鼓励回收企业与物业企业、环卫单位、利用企业等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畅通回收利用渠道,形成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

  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流通。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促进二手商品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发展,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鼓励社区建设二手商品寄卖店、寄卖点,定期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促进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鼓励各级学校设置旧书分享角、分享日,促进广大师生旧书交换使用。

  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二手商品交易规则,明确相关市场主体权利义务。推动二手商品交易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交易平台、销售者、消费者、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共享。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行业的环境监管,严厉打击再生资源回收、二手商品交易中的非法交易、假冒伪劣、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

  5.规范生活垃圾处置终端设施,实现全城垃圾无害化

  一是规范整治现有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全面治理旧垃圾填埋场,规范库容已满填埋设施封场治理,规范有序开展填埋设施就地封场治理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定专人定期巡检,委托专业机构对已封场的填埋场开展定期跟踪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填埋场封场现状及其污染影响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确保填埋场封场后处于正常状态。加强对既有填埋场运行监管力度,聚焦防渗与地下水导排、渗滤液收集处理、填埋气收集利用、雨污分流、恶臭控制等重点环节。

  二是强化区域统筹,合理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统一运输、分类处理。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及垃圾分类收转运一体化项目(一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消除城乡结合部脏乱差为重点,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和管理机制建设。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0%。

  三是选择适宜技术路线,无害化处置厨余垃圾。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餐厨垃圾产生规模、组分、理化性质、处理产品消纳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处理技术路线和工艺设备。积极推广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逐步实现餐厨垃圾“零填埋”。根据餐厨垃圾分类收集情况、餐厨垃圾特征、规划人口规模、餐饮业发展趋势、集中收运处理率等综合预测处理量需求,按照科学评估、适度超前原则,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稳步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建设。推进河口县餐厨废物集中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新建日处理量10吨餐厨垃圾处理系统一套,实现餐厨垃圾规范化处置。

  (四)加强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1.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

  加强施工许可审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2025年,力争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评价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地产开发、棚户区综合改造等项目要优先选用绿色建材,鼓励各类建筑使用绿色建材。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严格要求各类开发、设计、施工等单位按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到2025年,力争新建居民建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或采用其他节能措施,公共建筑用水用电使用一种以上的节能措施及使用节能灯,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2.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完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和再生利用回收系统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1座建筑垃圾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及消纳设施,积极拓展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市场利用渠道,鼓励建筑垃圾回用。统筹城市飞灰、残渣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共建共享。开展建筑垃圾运输、消纳专项整治行动,打击违法行为,取缔建筑垃圾非法消纳场所。到 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5%。

  (五)筑牢国门安全屏障,防控跨境废物环境风险

  1.落实口岸医疗废物闭环管理,做好突发环境应急准备

  一是严守国门,筑牢口岸检疫防线,源头减少医疗废物。严格落实出入境人员填写健康申明卡制度,做好出入境人员体温监测、医学巡查、医学排查等卫生检疫工作;做好防控知识培训,定时对口岸场所进行防疫消毒。严格落实口岸货场缓冲区内闭环管理,货场内进出口检疫产生的涉疫废物、废弃卫生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建设口岸货场医疗废物暂存场所,严格定期转移制度,做到货场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到2025年,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7%以上,口岸货场缓冲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

  二是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有关法规,严格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健全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建立医疗废物处置负责人责任制,认真落实分类收集、处置登记及内部督查制度,做到医疗废物的收集、暂存、转运有专人负责,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确保边境医疗废物全部安全收集处置。加强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识水平,提高医疗废物管理专业人员处置的能力水平。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做好医疗废物的安全监管。加强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坚决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的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同相关部门协作,对非法倾倒、处置医疗废物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查处;完善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对不执行医疗废物管理规定的医疗机构及主要负责人实施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并定期通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处置的监管工作。

  四是做好口岸医废处置应急准备,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全县各医疗机构、各类隔离场所对所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并消毒,强化包装和密封措施,规范贮存。落实应急物资和应急车辆保障,确保突发疫情条件下医疗废物有序转运。生活垃圾焚烧厂建立医疗废物应急协同处置能力,在医疗废物转移不畅时采取紧急应急焚烧处置,应急焚烧时应合理控制医疗废物掺入比例。全县各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确保突发疫情情况下医疗废物得到有效收集与处置。

  2.严格防控工业固体废物非法入境

  严防严控危险废物跨境转入风险,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活健康,持续开展进口废物原料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大对非法进境废物原料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一是加强检验监管。分批分类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综合运用风险预警、信息化等手段,严防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通过伪报、瞒报非法入境,保护国门安全。

  二是提高进口门槛。进一步加强进口原料夹杂物种类与含量的限制要求,提高废物原料进口门槛,严厉打击洋垃圾随进口废物原料夹带入境的现象。

  三是完善监管体系。质监部门立足检验监管职能,强化装运前检验、到货检验检疫,供货商/收货人监督管理,统筹运用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督、突击稽查和重点监管、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等手段,建立健全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体系,严守国门安全底线,坚决将有毒有害物质拒于国门之外。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质检部门继续以环保标准、鉴别导则为指引,充分发挥技术执法优势,推动和加强固体废物属性鉴别实验室建设,解决固体废物鉴别难问题,为严格进口固体废物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防止固体废物以普通商品的名称混入国门。

  五是强化部门协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质监、海关、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报机制,加强部门间执法协作配合,协调部门间法规、标准、程序的衔接,提高查验针对性,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到2025年,固体废物跨境转入案件办结率保持100%。

  (六)推动建设绿色国门,打造“无废口岸”

  1.发展绿色跨境贸易,建设“无废自贸城”

  借助与越南“两国一城”的特点,推动中越双方跨境产能、跨境服务合作区建设,联动发展加工制造业,打造中越合作的国际加工总部。借助口岸优势,完善跨境游客休闲娱乐、度假、集散等服务设施,将红河片区打造为中越跨境旅游集散中心。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承接东盟市场需要的加工组装、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制造等高技术水平和高增值率的环节,打造面向东盟的加工制造基地。

  严格执行《云南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红河州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按照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四个方面,落实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规模等调控策略及导向性的环境治理要求。从源头减少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的产生。

  升级加工制造工艺,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促进企业废物交换和综合利用,避免处理和利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积极筹划建立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再利用、安全转运的管理体系;围绕特色农副产品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电商和跨境旅游等四大重点产业的打造,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河口特色的“无废自贸城”。

  2.提升国门口岸形象,打造“无废跨境旅游城”

  一是大力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不断完善城市主体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各项工作,继续在县城区开展清洁县城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日常巡查工作机制,强化日常巡逻,确保实现城市街道整洁顺畅,坚决杜绝“四乱”现象。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家园。

  二是依托越南街等打造异域风情旅游区,探索“无废旅游”模式。科学评估旅游环境容量,督导旅游景区严格按照已核定的最大承载量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监测。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实施分类指导,合理控制景区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活动规模和环境影响。鼓励旅游景区在建筑物、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减少固体废物污染。鼓励旅游景区建立旅游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实施旅游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有计划地采取各种限流和分流措施,科学管理景区的资源消耗。推动旅游景区门票电子化,逐步取消纸质门票。倡导旅游景区限制销售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鼓励旅游景区建立商品与包装物分开销售制度,强调旅游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有义务回收包装物。在景区内积极推行环保垃圾袋发放及回收制度,倡导游客将垃圾带离景区,鼓励游客将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

  三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旅游全流程“无废”化建设。宣传普及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倡导使用绿色产品,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居民和游客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以商场、酒店、景区等游客集中区域为突破口,推广“垃圾分类”,倡导“光盘行动”,积极引导绿色出行,逐步形成无废旅游全流程化建设。“六·五”环境日等主题活动明确将“无废”作为环保主题。

  四是建设无废细胞工程,打造全城“无废”基础。综合统筹,充分发挥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大力发展“无废细胞”。结合“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和河口县国门“七美”创建工作,以打造“美丽机关”“美丽学校”“美丽餐馆”“美丽医院”“美丽小区”“美丽庭院”“美丽村庄”为契机,开展无废社区、无废校园、无废商场、无废机关等“无废细胞”建设,大力倡导“无废”生活理念。在全县主要酒店开展“无废酒店”建设试点,系统掌握酒店固体废物产生和回收管理等情况,制定酒店固体废物减量计划和具体指标,实行动态跟踪和评估。重点举措包括推进智能无纸化入住,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通过酒店宣传册、广告牌、提示牌、房屋电视界面等,宣传倡导“无废城市”建设理念,探索建立河口县“无废酒店”的模式标准。在口岸花园、河口起义纪念馆、南溪河漂流等主要景区开展“无废景区”建设试点,开展游客数量和固体废物产生情况跟踪分析,借助智慧景区建设推行在线购票入园,规划设置直饮水点,取消沿街摆放、暴露在外的垃圾桶,设置数量适宜的生活垃圾分类屋或智能分类柜,并设立1-2处垃圾分拣和存放点,实现垃圾分类收运,鼓励景区园林绿化垃圾就地处理消纳。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制定河口县“无废细胞”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对达到相应指标的场所、区域授予“河口县无废宾馆/酒店”“河口县无废饭店”“河口县无废超市”“河口县无废景区”“河口县无废小区”等“无废细胞”称号,对于建设成果突出的,择优申报省级“无废细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由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面统筹和协调“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部门职能职责落实任务清单,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政策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县级财政要落实县级层面“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经费保障。县级有关部门要积极对接上级单位,争取有关资金支持。要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结合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污水污泥处置设施、建筑垃圾消纳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统筹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商业模式探索,深化政银合作,更好发挥社会资本的市场配置作用,支持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体系建设,激发市场活力。

  (三)强化宣传引导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解读“无废城市”相关政策和建设理念。面向党政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宣传教育,将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等相关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及市民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户外大屏、酒店电视节目、网络以及微信等媒体手段,全方位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无废城市”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全民共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无废旅游景区”、“无废饭店”、“无废学校”、“无废商场”等典型无废城市细胞工程,对“无废城市”构建方法进行推广,提升居民对“无废城市”的认知和群众获得感,推动全社会参与和监督。

  (四)加强监督考核

  分解细化“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单位、工作进度、时间安排等。实行“挂图作战”工作模式。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年度重点任务,按照职责分工及部门责任清单,落实主要任务清单,逐步建立《实施方案》中重点任务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挂钩机制,落实每项任务的第一责任人,细化目标任务,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确保按进度安排开展相关工作。

  附件:1.建设指标与目标设置

        2.任务清单及进度安排

        3.主要项目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