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口口岸以创新机制为引擎、以“金融活水”为支撑、以通关提效为保障,推动中越边境互市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河口县完成互市交易量21.75万吨,参与交易人数达132924人次,一幅“贸易兴、边民富、口岸活”的壮美画卷在滇南边陲徐徐铺展。
创新模式凝聚边民力量
“以前申报手续复杂,要准备各种纸质材料来回跑。现在有了‘边互通’App,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申报,太方便了。每笔交易还能多赚60元至100元。”边民赵选辉一边熟练地操作手机,一边高兴地说。这一变化,得益于河口县推出的“基层党组织+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互助组+边民+国有平台公司+经营主体”新型模式,该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边民互市贸易注入新动力。
在贸易过程中,互助组实行统一组织、统一采购、统一销售,有效降低贸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边互通”App的推广应用,申报实现了无纸化,让边民彻底告别烦琐的纸质材料和来回奔波,贸易效率大幅提升。如今,边民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即可完成申报流程,轻松参与互市贸易,实实在在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边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为边民互市贸易持续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河口县大力推进“边民贷”金融服务,为每名边民提供2.4万元免担保信贷支持,有效破解了边民从事互市贸易的资金瓶颈。
以往,边民因缺乏抵押物和担保,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互市贸易规模受限。如今,“边民贷”为广大边民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后盾,使他们更有底气开展贸易活动。据富滇银行红河自贸区支行行长董力介绍,银行通过简化贷款手续、优化审批流程,确保边民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此外,该行还将继续深化与越南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跨境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边境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金融支撑。
落地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走进北山国际冷链物流园的加工厂区,浓郁醇厚的咖啡香气扑鼻而来。一批重达20吨的越南咖啡豆于6月27日自河口口岸顺利通关后,随即进入园区进行就地加工,标志着河口口岸首条规模化咖啡落地加工生产线正式建成并投产试运行。
项目负责人朱敏说:“项目投产后,预计首年产量可达2万吨,将带动边民交易7.5万次,实现增收500余万元。”
近年来,河口县积极探索并深入推进“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充分用活政策红利,将“沿边”“跨境”的区位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落地加工企业,河口县实现了互市商品的就地转化与增值,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目前,河口口岸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商品品类已扩展至7大类,涵盖榴莲、椰子、咖啡豆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规模效应持续增强。这一模式不仅为边民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还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贸易带动加工、以加工促进贸易”的良性循环。
通关提效优化贸易环境
为适应互市贸易的蓬勃发展,河口口岸持续加强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河口海关充分运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对口岸通关设施实施一体化改造,探索搭建AR全景可视化平台,建设智慧查验调度系统,大幅提升海关监管精准度和口岸整体通关效率。
据河口海关口岸监管一科科长赵明介绍,海关牵头建立“口岸—属地”信息互通与执法互助联动机制,依托属地数据预判通关流量,科学配置各环节监管资源,有效提升货物通行速度。在夯实通关“硬基础”的同时,河口县不断优化营商“软环境”。县委、县政府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破解跨境贸易中的堵点、难点,通过精简审批流程、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供“一站式”跨境服务等多项举措,持续释放经营主体活力。2024年,河口新增22种互市进口商品,榴莲、中药材等高货值商品成为外贸交易新增长点。目前,河口口岸已成为全国第四大榴莲进口口岸,进出口中药材规模居全国边境口岸首位,进出口农产品占全省总量的46.7%,稳居西部地区口岸第一。
从“肩挑手扛”到“车来链转”,从“单一贸易”到“多元加工”,河口口岸边民互市贸易的转型升级,成为中国沿边开放与红利释放的生动缩影。如今,互市贸易不仅充实了边民的“钱袋子”,还成为拉动物流、仓储、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引擎”,为兴边富民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