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背景
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吸引力、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河口县作为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陆路口岸,坐拥“一城两国”独特资源。近年来,河口县锚定“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延长停留时间、提升消费额度”的目标,通过优化通关、丰富产品、便利支付等举措,推动入境游从“流量”向消费“增量”转化,以区位优势破题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
2.主要做法
(一)创新“智慧通关”机制,打造高效便捷的入境通行标杆。整合海关、边检、文旅等多部门资源,构建“保险+预警+调解+应急”全链条入境旅游保障体系,实现风险精准防控与服务效率提升的双重突破。上线入境旅游团“网上预申报+智能核验”系统,将旅游团通关时间从平均40分钟压缩至20分钟内。同时,在河口口岸设立“入境游专用通道”,配备越南语引导员,2025年1—7月专用通道通关游客9.7万人次,通关满意度达98%,实现“即到即验、快通快放”,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的入境通行闭环。
(二)打造“文旅融合”产品矩阵,激活入境旅游消费新潜能。重点打造7个“文旅+边贸”融合型美丽乡村示范点,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民俗、边境风情等特色资源,打造边境乡村旅游新IP。构建“短线+长线+跨境”立体线路网络,优化“两国六目的地”黄金跨境线路,开发6条州内精品入境短线、3条本地深度游线路,积极开发串联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滇西北核心景区的跨省长线产品,满足不同客群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举办高规格文旅品牌活动,2025年“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吸引境外观众2.3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零售当日增收超300万元,以“赛事+节庆+文化”模式引爆市场热度,持续提升入境旅游吸引力。
(三)建设“国际化”服务生态,塑造高品质入境旅游体验。一是破解入境支付壁垒,建成全省首个境外来宾“护照+移动支付”服务中心,实现越南游客凭护照一键开通微信、支付宝支付功能,截至2025年7月,累计服务4.2万名游客,带动入境移动支付交易额1.8亿元,打通入境消费“最后一公里”。同时,为8户外籍商户定制“聚合支付码”,2025年1—7月完成交易3116笔,金额101.48万元,解决外籍商户“收款难”问题。二是强化市场监管协同,与交通、铁路等部门建立“行程溯源+动态监管”工作机制,从源头防范游客脱团风险;加大旅行社合规经营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河口建国饭店建成运营,升级改造异域风情街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成功创建八条半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夯实国际化旅游服务硬件基础。四是深化“跨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客源市场新版图。牵头举办红河流域中越跨境旅游推介会,发布《红河流域中越跨境旅游联盟宣言》,推动11地签订旅游合作协议。通过该联盟机制,2025年1—7月入境游消费增速达15.2%,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塑”的跨境旅游合作新格局,为拓展南亚东南亚客源市场搭建高端合作平台。
3.取得成效
(一)入境旅游市场实现量质双升,彰显强劲发展韧性。2025年1—8月,在复杂市场环境下仍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接待游客295.18万人次、旅游总花费29.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13.91%,其中,入境游相关消费占全县旅游总花费的68%,成为消费增长核心动力。
(二)跨境旅游品牌跻身区域标杆,提升国际影响力。“游在河口”品牌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越南游客游中国,中国游客游越南”的中越跨境旅游核心集散地。以“两国一赛道”“红河的月亮”等活动为载体,不仅丰富了游客文化体验,更深化了中越民间友好交流,推动中越边境旅游合作纳入“中越经贸合作五年规划”,河口县成为展示中国边境城市开放形象、传递友好合作声音的重要窗口。
(三)“旅游+”产业集群带动效应凸显,助力消费升级。入境旅游发展有效带动餐饮、购物、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协同升级,形成“旅游引领、多业融合、消费升级”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圈。河口特色小吃销售额同比增长20%以上,奶茶、咖啡等饮品成为入境消费热门品类,境外游客消费占比达35%;口岸周边商超营业额同比提升18%,越南游客休闲零食采购量年增长15%;建国饭店等酒店境外游客入住率稳定在88%以上,新能源共享电动车使用率同比增长30%,树立边境地区以旅游促开放、以产业带消费的典范。